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顯示面板全球市場占有率達55%,顯示材料市場占有率達43%,均居全球第一,產值規模已占全球“半壁江山”。

顯示產業在高端制造業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我國從20世紀末就開始探索和發展顯示產業。10多年前,“缺芯少屏”一度制約著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其中,顯示面板曾是我國第四大進口產品,對外依賴嚴重。
彼時,我國顯示產業起步艱難,話語權基本掌握在國外少數企業手中,國內電視機、手機廠商一度只能被動接受高昂定價,有時甚至需要“排隊”采購屏幕。歷經20多年發展,我國顯示產業從小到大、由弱變強,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一批企業迅速成長,成為全球顯示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中國屏”逆襲靠什么?一是政策前瞻性布局,尤其是政企協同,為“中國屏”崛起提供了堅實保障。2009年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明確提出“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同年,中國大陸首條自主設計與自主建設的8.5代面板生產線開建。此后,《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2014—2016年新型顯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規劃接續發力,推動我國顯示產業駛上發展“快車道”。
在此過程中,北京、合肥、成都等地對關鍵技術領域和重點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帶動大量社會資源投向顯示產業,形成了政企協同的產業集群模式。這一模式讓我國用較短的時間快速實現了技術積累,也切實增強了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二是對產業發展趨勢的清晰判斷、對自主創新的長期堅守。在顯示產業幾十年來的發展中,各種技術路線涌現,既帶動了產業升級,也促進了“優勝劣汰”。對投資巨大的顯示產業來說,如果方向研判失誤,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在液晶技術發展早期,我國企業就敏銳地意識到技術變革的到來,著手戰略布局和技術積累;面對液晶顯示器(LCD)與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等主流技術的代際更替,我國企業采取“雙軌并行”的適當策略,兩條技術路線同時發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主創新始終是我國顯示產業賴以發展壯大的根基。數據顯示,“十四五”時期我國顯示產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8%,專利申請量占全球42%,在量子點材料、印刷顯示等關鍵領域形成技術壁壘。京東方、TCL華星等企業研發費用率穩定在7%以上,京東方連續多年躋身全球PCT專利申請前10位,大量創新成果帶動微米量級發光二極管顯示、量子點等前沿技術加速突破。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創新不僅在產品終端,還包括關鍵材料、上游制造設備等領域的系統性突破。比如,我國成功研發高世代有機發光二極管超薄浮法玻璃基板技術,顯示面板里的偏光片、光刻膠國產替代率已經突破60%,國產蒸鍍機、曝光機市場占有率從0提升到35%,這些都表明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提升。
“中國屏”逆襲也離不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優勢。國產手機外觀形態不斷進化,新能源汽車異軍突起,可穿戴設備層出不窮,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等,為多種顯示技術打開了應用空間,帶來了發展機遇。有市場機構測算,盡管顯示屏的成本不算高,但其帶動的附加值能達到其自身產值的4到5倍。
據預測,2025年我國新型顯示行業的產值規模將接近8000億元。從“市場換技術”到“技術創市場”,“中國屏”的逆襲之路,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一個生動縮影,積聚起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志氣和底氣。面對市場新的需求,我國顯示產業還要在新型顯示技術布局上努力搶占制高點,繼續提升關鍵材料和設備的自主研發能力,推動我國顯示產業實現從“規模領先”到“質量領跑”的新跨越。
來源:人民日報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