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信用卡中心發布公告稱,將逐步關停旗下運營多年的信用卡APP“繽紛生活”,并將其全部功能逐步遷移至“中國銀行”APP。除中國銀行外,已有多家銀行陸續對旗下APP進行整合。銀行APP正迎來一波密集退場潮:從國有大行到城商行,這場手機銀行APP的“瘦身運動”已席卷十余家銀行。

一家銀行,多個APP,曾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既是由于數字化初期線上業務迅速擴張,導致銀行熱衷于大干快上將業務“搬”上網;也與銀行內部部門之間存在區隔有關:手機銀行固然要有客戶端,信用卡中心也要做專屬入口,直銷銀行也需建獨立平臺,甚至理財業務都想開發一個獨立APP。這種分散布局看似能實現“專業深耕”,實則陷入了重復建設的泥潭。每個APP都要投入技術開發、服務器維護和安全防控成本,卻換不來與之匹配的用戶活躍度。
殊不知,對用戶而言,手機里塞滿同一家銀行的多個APP,既占內存,還要記住不同的登錄密碼,而且在各平臺間切換辦理業務也很麻煩,所謂的“專業化服務”反而成了冗余負擔。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及時優化精簡無疑是降本增效的務實之舉。對此,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于加強銀行業保險業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管理的通知》,明確要求金融機構對“用戶活躍度低、體驗差、功能冗余”的APP進行優化整合或終止運營。
這場并非偶然的銀行APP精簡浪潮,是監管利劍出鞘后的合規回應,更是銀行業告別數字化焦慮的理性回歸。金融數字化的核心是提升效率,而非制造壁壘;客戶端的價值在于優化體驗,而非彰顯規模。那些曾經倉促上線的APP,如今在監管與市場的雙重檢驗下完成退場,既是理性的,也是必要的。
從消費者視角看,銀行APP的“多”從來就不等于“好”。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個個功能雷同、必須重復注冊登錄的APP,而是一個能夠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的平臺。反過來,面對當下的銀行APP精簡潮,用戶真正關心的,也不是銀行刪了多少個APP,而是整合后的服務是否真的能夠變好。要知道,優秀的服務創新從來不只是技術堆砌,而是對需求的精準洞察。
銀行APP,要數量“瘦身”,更要服務“健身”。銀行APP的精簡潮,理應成為服務升級的新起點。這場“瘦身運動”的最終評價權,永遠掌握在普通用戶手中。不能只做數量“減法”卻忘了做價值“加法”,更不能把整合關停直接變成服務縮水的借口。對消費者來說,能否獲得更便捷、更個性、更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才是檢驗銀行APP精簡成敗的關鍵。冗余的客戶端被整合后,節省的資源更該用在刀刃上,給廣大銀行客戶帶來更優質的金融服務體驗。
來源:光明網





掃一掃分享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