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通知相關汽車經銷商,暫停汽車金融業務中的“高息高返”模式。多地銀行業協會也發布自律公約,要求杜絕汽車經銷商向客戶推介高傭金汽車金融產品。
所謂“高息高返”模式,指的是商業銀行與汽車經銷商合作開展的一種汽車金融業務,銀行以高傭金吸引經銷商參與,經銷商將部分傭金轉化為車價折扣返還給客戶。在這種情況下,有時會出現貸款買車比全款買車更便宜的情況,因此吸引不少消費者參與。
這種模式之所以行得通,在于各得其所。銀行用客戶的高利息覆蓋返傭成本,同時獲得客戶資源;經銷商拿到傭金,同時借返傭提升門店銷量;消費者不僅可以更低價格買車,還可能通過“長貸短還”獲得“零息購車”的機會。以期限為5年的車貸為例,消費者可在2年免息結束后全額提前還款,也被稱為“貸五免二”,實際上成了“零息購車”。
看起來好像“多贏”,實際上存在諸多問題。“高息高返”模式實際上是銀行與客戶的博弈,銀行賭的是客戶不會提前還款。如果車貸客戶“長貸短還”比例過高,銀行可能面臨收益不達預期甚至虧損的風險。此外,銀行通過支付高額返傭搶占市場,破壞了市場價格機制,不僅有違公平競爭原則,還涉嫌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客戶看似得到實惠,但不少車貸合同會對提前還款收取高額違約金。如果不提前還款,免息期結束后幾年的利息也較高。“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都是由客戶承擔了相關的費用和成本。
對經銷商來說,如果未如實告知消費者利息計算方式以及提前還款的限制條件,導致消費者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作出決策,會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如果刻意隱瞞關鍵費用和條款,還會構成變相消費欺詐。
隨著銀行息差收窄壓力持續增大,不合理的返傭成本若再疊加,將進一步侵蝕其利潤空間。此時叫停“高息高返”,不僅是銀行業積極適應監管要求的具體體現,也是面對經營壓力作出的必然選擇。隨著汽車行業競爭加劇,經銷商對客戶資源的爭奪日趨白熱化,其利潤空間和返利數額也更加透明,返傭補貼難持久。“高息高返”的戲終究是唱不下去了。
汽車金融業務市場潛力還有很大,銀行和經銷商應減少對高返傭模式的依賴,從誰返得多轉向誰服務得好,充分回歸服務本質。同時,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和二手汽車的消費支持力度,通過升級汽車消費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提供多樣化的車金融、車生活服務,滿足客戶一站式汽車金融需求。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對汽車消費金融市場的監管力度,通過行業自律和監管提示,推動汽車金融市場向更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