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85家財險公司一季報:承保端明顯改善,頭部險企拿走八成利潤

2025-05-09 16:47:08 作者:李秀梅

當前,各家保險公司陸續披露2025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摘要,今年以來財險業的經營情況也浮出水面。截至5月8日,已有85家財險公司公布今年一季度經營情況。綜合來看,今年一季度財險公司業績表現優于市場同期,凈利潤增速超65%。

不過,財險市場“馬太效應”依舊十分明顯,頭部險企穩坐市場頭把交椅。在強者恒強的市場競爭格局下,中小財險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仍面臨著較大的發展壓力。

保費、凈利潤齊增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季度,85家財險公司共實現保險業務收入5161.44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5.4%;合計實現凈利潤256.07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大增66.91%。

綜合盈利情況來看,位居“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和太保產險之后,排在市場第四位,也就是非上市財險公司盈利規模首位的,依舊是國壽財險,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14.03億元,同比增長65%。

盈利榜中,緊隨國壽財險之后的是“電力系”險企英大財險,一季度實現凈利潤7.59億元。此外,今年一季度,大地財險、眾安保險和中華財險的凈利潤均實現了快速增長,其中,增速最快的中華財險,今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5.54億元,同比增長3008.31%。

從保險業務的維度來看,國壽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同樣排在非上市財險公司首位,一季度實現保險業務收入308.14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財險市場也有“黑馬”出現,申能財險的保險業務收入情況在85家財險公司中排名第12,已經成功擠入“腰部市場”。

與此同時,財險市場也在加速分化,頭部險企越來越強,個別中小險企市場規模卻極速萎縮。如燕趙財險去年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超10億元,但今年一季度僅有5.89億元,同比減少42.69%。久隆財險今年一季度保險業務收入僅有0.13億元,同比減少47.51%。

展望2025全年,整個財險市場將會有怎樣的表現?光大證券研報預測,在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延續及補貼范圍更廣的情況下,疊加國內置換購需求滾動釋放,新車銷量有望得到持續提振,推動車險保費增速延續向好態勢;非車險業務有望在政策推動及經濟逐步修復下維持較好增長水平。

近七成險企業務優化

除凈利潤外,綜合成本率也是衡量財險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綜合成本率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由費用率和賠付率組成。該指標是保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也是衡量財險業盈利能力強弱的主要標準。綜合成本率越低說明財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如果綜合成本率高于100%,則意味著保費收入未能覆蓋支出,承保端面臨虧損。

調查發現,一季度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相較去年同期明顯降低,剔除不適用的勞合社以及沒有同比數據的申能財險,今年一季度,共有57家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下降,26家公司綜合成本率同比表現上升。這代表68.67%的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有所改善。

今年一季度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普遍改善,主要是得益于多個方面。經濟學家、新金融專家余豐慧分析,首先,隨著經濟的逐漸復蘇,企業和個人的風險保障需求有所增加,這為財險公司帶來了更多的業務機會。其次,很多公司在過去幾年中加強了風險減量和控制措施,優化了產品結構,提升了運營效率,從而降低了賠付成本和管理費用。再者,科技的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財險公司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效率,減少了人為錯誤和延誤。

東吳證券研報分析,從外部看,一季度大災較少利好財險公司降低賠付。據應急管理部數據,2025年一季度國內重大自然災害損失同比明顯減少,利好財險公司賠付支出的下降。從內部看,近年來公司持續優化業務結構,大力拓展家庭自用車新車市場份額,加速布局個人非車業務,改善業務結構。

不過,也有一些保險公司處在高綜合成本率區間,比如,前海財險今年一季度綜合成本率高達201.56%,位列84家財險公司首位。該公司今年一季度的綜合費用率和綜合賠付率分別為134.31%和67.26%,均處在高位。受成本高企等因素影響,該公司今年一季度實現凈虧損0.19億元,去年同期凈虧損不足0.05億元。

此外,日本興亞財險和廣東能源自保今年一季度的綜合成本率也超過了150%。兩家公司該指標分別為163.22%、171.34%。

“不合格”險企減少

風險綜合評級是衡量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的重要指標。按照《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保險公司需滿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級及以上,才屬于達標機構。

調查發現,不包含未披露險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償付能力不達標的財險公司僅有4家機構,分別是前海財險、安華農險、華安財險和亞太財險,這4家機構風險綜合評級均為C。

繼去年都邦財險、富德產險、渤海財險成功摘掉償付能力不達標的帽子后,今年,珠峰財險也成功“摘帽”,風險綜合評級達到了B。

珠峰財險解釋稱,2024年四季度,公司增資工作完成后,償付能力充足率得到提升,償付能力風險狀況得到緩解。公司在此前IRR綜合分析基礎上,繼續落實前期提出的整改措施,改善難以資本化風險情況,提升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等級。

馬太效應依舊

當前,整個財險市場的馬太效應仍然較為顯著。

從已披露償付能力報告摘要的險企來看,一季度凈利潤排名前五的財險公司,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和英大財險,合計盈利208.8億元,占所有財險公司凈利潤的81.54%。

此外,在85家財險公司中,有54家公司的凈利潤在1億元以下,相較于頭部險企差距較大。在強者恒強的市場競爭格局下,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相對較弱,仍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當前財險市場上,產品種類和條款相對單一,缺乏差異化競爭。大型財險公司由于品牌效應和渠道優勢,更容易吸引客戶,而中小型財險公司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此外,運營成本差異也是影響財險公司盈利的重要因素。大型財險公司擁有完善的運營體系和先進的技術支持,能夠實現高效的成本控制。而中小型財險公司由于規模較小,難以攤薄固定成本,導致運營成本相對較高,進一步壓縮了承保盈利的空間。

對于處在“夾縫”中的中小財險公司來說,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市場中找準自身定位,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余豐慧建議,中小財險公司應明確定位,聚焦特定領域或客戶群體。通過深入了解目標市場的需求和特點,開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其次,加強技術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拓展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提高市場競爭力。

(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朱希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