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微眾銀行營收首次下滑(圖源官網)
近日,19家民營銀行2024年年報已盡數披露。作為民營銀行“一哥”,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微眾銀行”)也交出了一份備受關注的成績單。
2024年,微眾銀行繼續領跑民營銀行,實現總資產6517.76億元、營收381.28億元、凈利潤109.03億元。不過,去年微眾銀行營收迎來了成立10年來的首次下滑,同時,該行還面臨凈利潤增速放緩、大股東騰訊減持及消費者投訴等挑戰。
營收首次下降
應對挑戰謀出海新路徑
4月30日,微眾銀行公布了2024年年報。報告顯示,去年,該行資產規模達6517.7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1.7%;實現營收381.28億元,同比下降3.1%,實現凈利潤109億元,同比增長0.8%。凈資產收益率為21.27%,較2023年下滑4.9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微眾銀行自2014年成立以來,首次出現年度營收下滑。同時,雖然該行凈利潤實現0.8%的增長,但其增長速度較2023年大幅放緩,2023年該行凈利潤同比增幅為21.02%。
事實上,近年來,微眾銀行業績增速正在逐漸顯現出疲態。2021年至2023年三個年度間,其營收增速分別為35.76%、31.03%、11.3%,尤其是2023年增速下降近20個百分點,降幅明顯,2024年則轉為負增長。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38.87%、29.83%、21.02%,增速同樣明顯減緩。
盡管業績增速有所放緩,但微眾銀行在19家民營銀行中的“一哥”地位仍然不可撼動。從中國19家民營銀行公布的2024年全年業績來看,19家民營銀行合計實現凈利潤187.77億元,其中微眾銀行實現凈利潤109.03億元,排名第一,占比達到58.07%,其凈利潤超過其余18家民營銀行總和。
面對挑戰,微眾銀行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在公司架構上,微眾銀行2024年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新設國際發展部,該部門或將用于布局國際業務。
此外,2024年6月21日,微眾銀行在香港設立科技子公司——微眾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微眾科技”),作為其境外業務管理平臺,注冊資本1.5 億美元。據媒體報道,微眾科技的業務主要在中國香港、東南亞、中東等地區開展。
貸款業務遇瓶頸
資產質量承壓
貸款業務一直是微眾銀行業績的主要推動力。但在營收下降,凈利潤增速下滑的情況下,微眾銀行的貸款業務增長也迎來了瓶頸期。
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359.76億元,較去年末增長5.18%。而在2023年末,微眾銀行貸款和墊款總額為4145.07億元,比2022年末增長23.00%。相較而言,該行2024年貸款增速有所放緩。
同時,微眾銀行貸款結構存在“偏科”的情況,其個人貸款業務規模較大,2024年發放2166.84億元,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中占比為49.7%,這是該行個人貸款業務占比首次低于50%。
翻閱微眾銀行歷年年報發現,2021年至2023年,微眾銀行個人貸款業務的占比分別為60.54%、55.98%、54.89%,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盡管2024年占比跌破50%,個人貸款業務仍舊占據最大比例。
在個人貸款業務中,微眾銀行消費貸占比較高,經營貸款則相對較少。2024年微眾銀行發放的個人貸款中,消費貸2027.75億元,占比達到93.58%,經營貸款只有139.09億元,占比6.42%。不過,2024年微眾銀行消費貸規模有所收縮,較上年減少了5.53%。
近年來微眾銀行企業貸款占比也在持續上升,2024年該行發放企業貸款2155.3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331.63億元,同比增長18.18%,在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中占比49.44%。2020年至2023年,該行企業貸款業務占比分別為36.44%、37.19%、42.15%、44%。
此外,隨著微眾銀行網貸客群的逐步下探、用戶資質不斷下沉,不良貸款率也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2024年年報顯示,微眾銀行的客戶群體中,“微粒貸”逾82%的客戶為非白領從業人員,85%為大專以下學歷,約18%的客戶為“首貸戶”;“微戶貸”約25%的客戶為無人行經營性貸款記錄的“首貸小微客戶”;“微業貸”民營企業占比近100%,年營收在1,000萬元以內的客戶比例超70%。
2020年至2024年,微眾銀行不良貸款率分別為1.20%、1.20%、1.47%、1.46%、1.44%。同時,該行不良貸款額也在逐年增加,2020年至2024年分別為23.97億元、31.67億元、49.7億元、60.41億元和62.76億元,五年間增幅達到161.83%。此外,微眾銀行撥備覆蓋率也在持續下降,2022年至2024年分別為413.99%、352.64%和302.90%,風險抵補能力減弱。
騰訊減持
多名高管超期任職
微眾銀行的誕生正值中國金融體系深化改革的窗口期。作為首批民營銀行試點之一,最大股東騰訊為其注入了互聯網基因。
自成立以來,微眾銀行陸續推出了微粒貸、微業貸、微車貸、微眾銀行APP、微眾企業愛普APP、小鵝花錢、微眾銀行財富+等產品,其中微粒貸依托騰訊旗下的微信、QQ兩大社交軟件,獲得了不小的流量紅利。
然而,去年,騰訊在微眾銀行的持股比例有所調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騰訊共減持8454萬股,持股數量下降約6.7%,持股比例降至30%,此次調整后,騰訊仍然是微眾銀行最大的股東。
公開資料顯示,監管部門將民營銀行單一股東持股比例上限設為30%,此前騰訊32.71%的持股占比略超規定上限,這次減持至30%或與該項規定有關。
除騰訊外,微眾銀行其他股東持股比例相對分散。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微眾銀行股東總數為18家,其中持股比例超過10%的有3家,超過5%的只有1家,剩余14家股東持股比例均低于5%。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騰訊是微眾銀行第一大股東,但微眾銀行的高管成員中僅有2位來自騰訊。微眾銀行中來自平安系的高管更多,且擔任要職。例如董事長顧敏、行長李南青等高管均有在平安任職的經歷。
顧敏、李南青分別于2014年、2015年加入微眾銀行,分別擔任董事長、行長職位,二人在任時間均超過9年。此外,微眾銀行常務副行長黃黎明、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自2016年加入以來,也已在副行長崗位上任職超過8年。
而原銀保監會于2019年12月發布的《關于銀行保險機構員工履職回避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對關鍵人員任職設置7年輪崗期限,并對存量任職回避問題的整改給予3年過渡期,于2022年底結束。若按照該指導意見,微眾銀行的多名高管存在超期任職的情況。
被指暴力催收
未貸查詢征信
“本人建行儲蓄卡被微眾銀行強制扣錢9557元。分14次金額大小不等,最大金額8236.9元。此卡是工資卡,所有三方扣款都沒綁定。”“微眾銀行于我未與微粒貸簽約銀行卡內私自劃扣2筆7837.31元合計15674.62元,要求退款。”在業務增速放緩、主要股東調整持股比例及流量優勢減弱的背景下,第三方投訴平臺受理的涉及微眾銀行的用戶反饋呈現上升趨勢。
查詢發現,截至5月6日,微眾銀行旗下的微粒貸APP在黑貓投訴平臺中的累計投訴量已達4.6萬條,投訴內容主要集中在暴力催收、個人信息泄露、從未經授權的銀行卡內劃款以及未申請貸款情況下查詢個人征信等問題。
“我發現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3月1日查詢了我的征信,查詢原因是‘貸款審批’。本人確信這期間沒有與任何銀行達成貸款協議,沒有申請過任何貸款。”有用戶在黑貓投訴反映,微眾銀行在沒有得到本人授權的情況下,以貸款審批為由查詢其征信記錄。
事實上,微眾銀行當前面臨的挑戰也折射出了民營銀行面臨的共性困境。
2014年原銀監會啟動民營銀行試點,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首批5家機構率先獲批,開創了民間資本正式以獨立主體身份進入銀行業的先河。此后隨著政策逐步放開,2020年無錫錫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為第19家民營銀行,此后,未再新增民營銀行。
聯合資信3月30日發布的《2025年民營銀行行業分析》報告顯示,當前民營銀行普遍面臨資產質量承壓、盈利增速放緩、資本補充壓力凸顯等共性挑戰,在利率市場化深化與監管趨嚴的雙重壓力下,行業洗牌進程或將加速。
來源: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