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等風險事件持續擾動
2025年以來,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發國內外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尤其是進入4月份,特朗普政府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公布后,引發了市場對美國經濟的衰退預期,國際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驟然加劇,國內外大宗商品遭遇重挫,價格波動劇烈。雖然特朗普政府隨后宣布“對等關稅”政策暫緩90天執行,市場風險擔憂情緒有所緩和,大宗商品價格低位回升,但該風險事件始終存在。在此背景下,我國實體企業如何應對風險,穩健發展?在筆者看來,實體企業可以將期貨工具與自身的經營模式、發展戰略相結合,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在經營中建立衍生品應用戰略
目前,我國是全球大宗商品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不僅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全球領先,還構建了大宗商品生產、貿易、供應鏈、風險管理等完整的產業鏈布局,其中期貨市場功不可沒。
近些年,我國期貨市場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發揮方面不斷升級迭代。其中,期貨工具在企業風險對沖方面的應用,只是期貨功能發揮的1.0版本,期貨及其衍生品對全產業鏈的風險管理是2.0版本,期貨工具與地方政府政策相結合則是3.0版本。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上市公司發布套期保值相關公告的公司已達1408家,運用期貨工具對沖風險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
未來,在復雜的外部環境下,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可能成為常態,實體企業一定要建立結合期貨市場的經營戰略,把風險管理的理念納入日常生產經營,如治理結構、日常經營、組織架構、內部制度等方面。
用好期市價格發現功能
目前,我國已上市的商品期貨品種有71個,總的期貨期權品種有146個,涉及的行業非常廣泛。期貨市場的投資者超250萬戶,保證金規模1.6萬億元。如此龐大的、活躍的市場體系,其所生成的價格信號有助于輔助企業前瞻性地分析市場。
我國期貨市場的價格信號具有“廣、長、精、深”的特點。在“廣”上,我國已上市的大宗商品品種覆蓋了60多個產業鏈,再加上股指及國債期貨,為企業進行價格分析提供了廣闊視野。在“長”上,上市時間長的期貨品種,可以提供更長維度的價格信號,幫助企業通過分析歷史價格,總結經驗,啟發未來。在“精”上,期貨市場價格的顆粒度是最小的,是研究品種價格波動最基礎的數據來源。在“深”上,以期貨價格為基礎,還有很多的衍生價格,如現貨升貼水、地區間升貼水、基差、價格波動率等價格相關數據。
筆者建議,企業應依據“廣、長、精、深”的價格信號特點來完善自身的研究體系,并可以通過與期貨公司合作,更好地分析市場,制定前瞻性的經營戰略。
使用多元工具,精細化管理企業風險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為企業提供有場內期貨、期權,以及場外互換、場外期權等風險對沖工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還可提供已經管理好價格風險的現貨。一言蔽之,期貨市場能為企業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精細化的風險管理服務。
比如,有些化工品行業處于產能過剩、經營虧損的狀態,利用期權組合策略,可以提高企業的銷售價格,不過也需承擔價格上漲后可能面臨的風險。另外,隨著擁有廠庫資格的企業數量增加,也會改變行業傳統的銷售模式,如以往企業可能是直接將產品賣給規模大的下游用戶,定價話語權較弱,成為廠庫后,行業會出現一批期現風險管理服務商等新銷售群體,企業能以更好的價格銷售,也會間接改變過往上下游的定價方式。
從不確定性經營轉向確定性經營
實體企業利用衍生工具后,經營上可以從依賴現貨的“一條腿”走路,變成依托現貨、期貨、期權、基差的“四條腿”走路,企業發展之路走得更穩。企業經營方式也會從單純的經營管理,轉向“經營管理+敞口管理+基差管理+波動率管理+規模管理”五方面管理,從單項利潤來源變成五項利潤來源。
在目前大部分產業產能充沛、外部消費疲軟的環境下,企業可以通過敞口管理、基差管理、波動率管理、規模管理等中的一項或兩項對沖經營的虧損風險,形成如含權貿易等創新型的經營模式,從而實現從不確定性經營到確定性經營的轉變。
企業應對風險管理進行管理
近期,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劇烈波動,也對期貨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的形勢下,風險管理本身也需要進行風險管理。
在實際經營中,企業的風險一般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可預期的風險。這個風險可以用經驗或專業能力進行管理,不僅可以對沖,還可以形成額外或預期內的利潤。二是不可預期風險。這部分風險可以通過各類衍生工具進行對沖,如期權組合策略等。此外,要想降低市場的不可預測風險,企業還應制定或完善自身的風控流程,通過制度和體系建設進一步管理好企業的風險管理業務。
企業應構建開放合作的共贏體系
目前,我國期貨市場已構建了較為成熟的大宗商品服務體系,包括期貨交易所、期貨交易所的場外業務平臺、各地的現貨交易平臺、信息服務公司、期貨經營機構及其風險管理子公司、期現服務商、券商及銀行等各類金融機構的服務。在這種豐富的服務體系及行業生態圈中,實體企業應開放合作,與多個機構協作共贏,努力構建價格流、工具流、資金流、信息流、貨物流“五流合一”的商業業態。
為服務好實體企業的需求,近些年我國期貨經營機構不斷開拓創新,持續轉型升級,提升專業能力,努力打造成綜合型的衍生品服務商,持續完善三層服務體系。
首先,專業且注重細節的中介服務業務。在傳統的經紀、咨詢服務業務基礎上,專業和細節是期貨公司進一步升級服務的關鍵點。專業能力特別是研究成果的轉化能力,對期貨公司來說非常重要,也是其核心競爭力。比如,期貨公司應具備大周期、大級別行情來臨前的前瞻性能力。在服務細節上,期貨公司應做好如保證金風控、交易系統優化、交割便利性以及AI應用服務等方面的探索,持續提升服務體驗,增加客戶黏性。
其次,提供多元化的組合工具及策略。期貨公司應立足企業個性化、差異化的風險管理需求,依托專業的衍生品服務能力,為企業量身定制多元化、多層次的風險管理方案,幫助企業在優化保值曲線的基礎上,做好風險的分層管理。
實踐中,期貨公司可結合實體企業所處的行業特性、產業鏈位置、風險敞口類型、資金管理目標等,靈活運用期貨、期權、互換等工具,構建多維度的對沖組合,設計多層次的風險對沖策略,實現成本收益的最優化及風險管理的精準化、動態化。
此外,近兩年隨著AI、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發展,一些期貨公司也正在搭建智能化的衍生品服務平臺,將大數據分析、情景模擬、算法等與企業的經營數據及需求相結合,為企業提供實時監測風險、動態調整策略等服務。
最后,交易服務型業務。近些年,期貨經紀業務競爭非常激烈,隨著手續費持續下調,一些期貨公司也在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和發展方向,如在資管及風險子公司等業務方面尋求突破。利用期貨公司自身具備的研究、風控、產業資源及場外業務等優勢,一些公司已經在相關業務方面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期貨公司通過這些優勢及盈利能力,可以幫助客戶進一步實現財富的增值,還可以參與風險管理后的現貨采購及銷售,成為企業的貿易對手方,更好地服務企業的現貨經營。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