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是經濟活動的技術支撐,也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環節。黨的二十大以來,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健全國家標準體系的改革步伐持續加快。在推動標準提檔升級、優化標準供給結構、提升標準質量水平的過程中,期貨市場正以獨特方式貢獻解決方案。近日在調研中獲悉,作為我國重要的商品期貨市場和大宗商品定價中心,大商所通過科學制定期貨交割質量標準、參與商品標準制定等舉措,在多個產業領域推動相關商品標準提檔升級,為完善大宗商品標準體系提供了實踐樣本。
聚力標準統一:
一根原木的量材革新
“過去,南北木材商常因檢尺標準不同產生糾紛。現在,期貨交割標準的推出,讓大家有了共同認可的‘度量衡’。”北新國際木業總經理王衛仁指著倉庫里整齊碼放的原木表示。
長期以來,我國原木市場存在檢尺標準不統一、檢驗行業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大商所研發團隊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產生這一癥結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南北方原木體積測量標準不統一,同一根原木檢測長度、徑級檢尺標準均存在差異,最高能達到10%;另一方面,行業缺乏智能檢驗標準,而人工檢驗誤差大、效率低。隨著2024年11月原木期貨在大商所上市,這個年加工產值超過2萬億元的產業正加速邁向標準一致化。
立足更好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大商所在原木期貨研發過程中,參考相關國家標準指標體系,采用形態、樹種、材長、檢尺徑、外觀缺陷等指標,科學制定交割質量標準,并通過采用國標檢尺推動南北方檢尺標準統一,打通區域貿易壁壘。與此同時,大商所還牽頭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深入開展研究論證、制定智能檢驗標準。2024年7月,《原木直徑、材長智能檢量技術》團體標準發布。相關標準推出后,不僅消除了人工檢尺誤差,還使檢驗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
“智能檢驗標準不僅化解了現貨市場測量標準混亂的難題,更以技術賦能產業,推動全行業標準化水平躍升。”中國木材與木制品流通協會會長李佳峰表示。
原木期貨上市后,產業已經出現積極變化。目前西南地區部分企業和林農開始嘗試參考交割標準進行口徑、材長上的分級和報價,逐步規范采伐、銷售環節,提升林農和林場收入,促進綠色生態價值更好實現。王衛仁認為,原木期貨通過“優質優價”的引導效應,將推動林木產業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
“統一的檢驗秩序一旦形成,能夠促進整個行業的健康良性運行,對期現貨市場的發展都屬于利好。”江蘇蘇州港檢驗檢測有限公司市場業務部經理楊前程表示,近期該公司完成了全國首筆采用“機器+人工”檢尺的原木期轉現交易的檢驗業務。
深耕標準制定:
再生鋼鐵原料檢驗的“期貨解法”
再生鋼鐵原料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是唯一可以替代鐵礦石的鐵素資源,也是鋼鐵工業實現綠色發展的一種重要原料。2024年,我國再生鋼鐵原料消費量超過2億噸。在鋼鐵行業綠色轉型的背景下,再生鋼鐵原料的標準化難題同樣迎來突破。2024年11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的新版國家標準《再生鋼鐵原料》(GB/T 39733-2024)中,混料交易、夾雜物檢測、檢驗組批等三項技術指標吸納了來自大商所的建議。
再生鋼鐵原料因來源復雜、分揀技術良莠不齊,長期面臨品質差異大、分類混亂等挑戰。為了攻克期貨合約設計中的標準化難題,大商所深度參與國家標準修訂工作,推動技術指標完善,進一步提高了檢驗各環節的規范性和便利性。
“新國標的發布,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行業的標準化水平。”全國生鐵及鐵合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盧春生表示,新標準不僅對保障鋼鐵原料戰略資源供應鏈穩定、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未來期現貨標準的統一、對期現貨市場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團體標準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我國多層次的標準體系。在參與國家標準修訂的同時,大商所還聯合質檢機構、行業龍頭企業,在大量試驗和全面論證的基礎上推動了兩項團體標準的制定實施。2024年2月,《再生鋼鐵原料取制樣操作規范》(T/CIQA 78-2024)落地實施,破解了取樣代表性難題。2025年1月,《再生鋼鐵原料鋼水收得率的測定 熔融重量法》(T/CSTM 01372-2024)實施,填補了核心指標檢驗方法空白,進一步提高了檢驗的規范性和流程的標準化程度,也為再生鋼鐵原料期貨上市掃除了檢驗方面的技術障礙。
突破標準瓶頸:
焦炭標準的綠色迭代
在已上市品種領域,期貨標準也在持續賦能現貨標準體系動態優化完善。
焦炭期貨自2011年在大商所上市以來,見證了行業從粗放擴張轉向綠色智能的升級過程。近年來,干熄焦因具有節能降耗的特點,符合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在產業政策引導下,成為主流焦炭品種,也成為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調整的錨定方向。然而,由于現貨市場缺乏統一、客觀的干熄焦與濕熄焦區分方法,流通環節的干熄焦容易被誤判為濕熄焦。產業缺乏明確的定價基準,既容易引起現貨貿易質量糾紛、制約產業升級,也給期貨交割質量標準設計帶來了難題。
為更好發揮期貨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在調整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的過程中,大商所與中國煉焦協會、多家質檢機構、產業企業共同合作,經過深入研究論證,形成了一套客觀且具備可操作性的焦炭平衡水分檢測方法,能夠更精準地區分干熄焦與濕熄焦。
2024年12月,《干熄焦與濕熄焦的判定——平衡水分法》團體標準發布,已于2025年4月1日開始實施。與此同時,焦炭期貨交割質量標準修改同步落地,將于2604合約開始實施。
“水分是區分干熄焦和濕熄焦的主要指標。在正常情況下,干熄焦水分較低,小于1%,濕熄焦水分很難達到這樣的標準,兩者較容易區分。但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由于環保要求,會打水降塵,或者因天氣等特殊情況,干熄焦水分可能上升,超過了1%,進而被誤判成濕熄焦。干熄焦和濕熄焦價格差異比較大,干熄焦生產商會因此遭受損失。平衡水分法團體標準能夠有效區分焦炭中的水分是由生產過程產生,還是在貿易流通環節產生,從而有效識別出干熄焦,解決了行業區分干熄焦與濕熄焦的難題,不僅填補了行業空白,還明確了檢測標準,對暢通產品流通、提高產業標準化水平具有積極作用。”煤科院煤質技術與標準化研究所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
從原木檢尺到再生鋼鐵原料檢驗,從焦炭分類到雞蛋、生豬等更多大宗商品領域,多年來,大商所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導向,立足產業實際,與產業機構密切合作,科學制定期貨品種交割質量標準、創新檢驗方法、推動制定相關商品標準,以專業所長服務實體所需,為我國大宗商品標準體系建設提供新的解題思路。期貨市場正以標準化、專業化的實踐,成為完善商品標準體系、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力量。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