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科創板年報觀察: 54家未盈利企業合計減虧36% 3家企業成功“摘U”

2025-05-08 11:10:54 作者:田鵬

自開板以來,科創板始終聚焦科技創新活躍、體現新質生產力方向的領域,持續支持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的未盈利企業發展壯大。

在長期的培育與賦能下,2024年度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成都百利天恒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利天恒”)、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電生理”)3家公司達成“上市時未盈利企業首次實現盈利”情形并取消特別標識“U”。至此,科創板累計已有22家未盈利企業摘“U”,占上市時未盈利企業總數的41%。

總體營收再創新高

科創板作為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在建立之初就設置了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允許科創屬性突出、尚未盈利或尚未實現收入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有力增強了資本市場對于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科創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包容性與適配性。

去年6月份發布的《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以下簡稱“科八條”)亦強調,支持優質未盈利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自“科八條”發布以來,已有西安奕斯偉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昂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等未盈利企業IPO獲得受理。截至目前,已有54家上市時未盈利企業(下稱“未盈利企業”)成功登陸科創板。

2024年,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營收規模再創新高,多家企業通過核心技術突破與商業化加速實現業績躍升。經統計,上述54家未盈利企業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744.79億元,同比增長24%,高于板塊整體營業收入增速;實現歸母凈虧損合計為136.41億元,同比大幅減虧36%。若以2019年為基數,54家未盈利企業的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達到26%,展現出強勁發展動能。

從細分領域來看,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的發展更是呈現出多點開花格局。

在生物醫藥領域,未盈利企業將實驗室的創新突破轉化為千萬患者的臨床獲益,實現社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落地。據統計,20家以第五套標準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中,18家公司自研產品已上市,其余2家產品上市申請已獲受理;16家公司營收超過1億元,其中4家公司營收超過10億元。

在集成電路領域,未盈利企業助力構建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生態,國產供應能力日益增強,帶動市場份額加速提升。

創新發展標桿接連涌現

在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的群體突破中,部分行業代表性企業更是以“硬科技+商業化突圍”的組合拳實現了“質的飛躍”,開辟創新發展的嶄新路徑。

今年摘“U”的百利天恒就是一個生動范例。2024年,百利天恒實現營業收入58億元,同比增長936%,上市后首次盈利,歸母凈利潤一舉達到37億元。如此斐然的業績躍升,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產品BL-B01D1與跨國藥企巨頭百時美施貴寶達成了首付款8億美元、潛在交易總額84億美元的全球戰略合作交易,成為全球ADC領域單個資產總交易額最大的戰略許可及合作交易。

據悉,BL-B01D1是全球首創(First-in-class)、新概念(Newconcept)且唯一進入Ⅲ期臨床階段的EGFR×HER3雙抗ADC,具有顯著的全球臨床價值和市場潛力。這筆創紀錄的交易折射出突破性創新的巨大商業價值,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典例。

另一家本年度摘“U”公司微電生理的成長故事也充分彰顯了創新賦能的強大力量。微電生理是國內首個能夠提供三維心臟電生理設備與耗材完整解決方案的廠商,于2022年成為首家以第五套標準登陸科創板的醫療器械企業,并于今年成功摘“U”。

據悉,上市不到三年,公司已圍繞Columbus?三維心臟電生理標測系統形成30余款取得注冊證的產品,完成了“冰、火、電、磁”四大技術路徑的完整產品布局,三維電生理手術量穩居國產廠商第一,躋身全國第三。2024年,公司海外營收達1.12億元,同比增長62.94%,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7.59%,其全球化發展戰略已見成效。

高研發投入筑牢競爭壁壘

近年來,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積極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帶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

數據顯示,2024年,上述54家未盈利企業合計研發投入459.44億元,同比增長5.86%,迭創新高;總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26%,高于板塊整體水平。

人才集聚方面,截至2024年年末,科創板未盈利企業研發人員合計3.2萬人,其中8家公司研發人員總數超千人,呈現出顯著的研發導向人力資源結構。專利獲取方面,同花順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科創板未盈利企業共有專利1.7萬項,其中發明專利約0.8萬項,技術護城河持續夯實。

持續性的高強度研發投入為未盈利企業積累了競爭優勢,也孕育出一系列具有行業變革意義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山東天岳先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襯底產品,標志著我國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從“國產替代”邁向“全球引領”。

回望過去,科創板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打開了通往資本市場的大門,提供了關鍵資本支撐,有效縮短了硬科技企業的成長周期。展望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未盈利企業進入“研發突破—產品放量—盈利兌現”的正循環,科創板“摘U”陣營有望持續擴容,進一步激活硬科技投資生態。

(來源:證券日報網)

責任編輯:劉明月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