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主辦、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醫務社會工作專業委員會協辦、北京水滴匯聚公益基金會公益支持的“醫療救助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實踐、展望”研討會在京召開。會上發布了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編寫的《中國醫療救助服務體系的建設進展與展望》研究報告。與此同時,水滴籌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等醫院代表、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代表等各方就“共建共創醫院內醫療救助服務體系”開展了圓桌研討會。
《中國醫療救助服務體系的建設進展與展望》報告認為,建設中國特色的醫療救助服務應積極推進醫療救助及服務的法治化進程,明確政府部門、醫院、社會力量的救助責任和協同機制,建立由政府主導、醫院和社會力量參與的聯合救助服務機制和醫院場景下醫療救助服務體系,推動效能最大化。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醫藥衛生技術評估與創新發展部部長顧雪非看來,醫療保障的目標在于機會均等而非待遇均等,醫療救助的作用并不會因保障水平提高而削弱,反而需要深化發展,許多慈善項目的有益探索最終可能融入政策保障。顧雪非還談到,醫療救助正經歷從單純費用補償向服務供給的轉變,而公益慈善力量在主動發現需求、提供非經濟支持上擁有獨特優勢。
此外,研討會現場還展示了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醫療救助服務實踐典型案例。海南省醫保局四級調研員陳鵬介紹了“?;輲汀钡膭撔聦嵺`。作為全國首個省級多層次醫療救助示范區,“?;輲汀庇珊D鲜♂t保局牽頭,聯合17家單位共建。大病籌款平臺積極發揮平臺技術與產品優勢,與政府協同探索以數字化平臺為基礎的區域大病救助新模式,有效提升救助資源和服務的可及性。截至2025年3月23日,已有2132名患者獲得救助,2132名患者的多層次醫療救助總金額達4338.19萬元,其中包括水滴籌1440.07萬元。
水滴籌業務負責人翟羽在研討會現場也表示,醫院是醫療服務的第一場景,平臺用戶在這個場景中最為集中,且對醫療救助相關的服務有訴求。平臺希望能夠參與政府牽頭的多層次醫療救助工作,鏈接政府、慈善組織的多元救助資源,與醫院協同在院內建立新的救助服務標準,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救助服務支持,合力化解困難患者費用負擔。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有340萬大病患者在水滴籌發起籌款,獲得4.7億愛心人士的幫助,累計籌款675億元。2024年12月,水滴籌被民政部指定為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平臺也一直秉持開放的心態,希望與各方共創大病救助服務新模式。
來自醫院一線的實踐同樣引人關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病友服務中心(醫務社工中心)主任廖偉鋒分享了湘雅自1922年開始的救助服務傳統,以及當前整合了病友服務與醫務社工的非臨床服務體系。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社會工作部部長陳艷舒介紹了醫院如何應對粵西地區慈善資源相對匱乏的局面,通過與廣東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水滴公益等合作,建立了大病救助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對困難患者救助和幫扶的資源整合能力。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不僅為政府部門、醫院、社會組織和企業提供了一個寶貴的交流平臺,也進一步凝聚了行業共識,為持續推動中國醫療救助服務體系的完善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水滴公司也將持續參與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發揮技術優勢與社會力量的補充作用,讓大病救助更加精準、高效、智慧和可持續。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