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6日,港股市場已有2507家企業披露2024年年報。Choice數據顯示,2024年港股公司整體經營穩中有升,考慮匯率因素后,已發布年報的港股公司凈利潤總額超過5萬億港元,同比增長約10%,高于上年同期4.24%的增速。其中,超110家公司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00%。
從結構上看,信息技術、金融與醫療保健板塊盈利改善明顯,消費板塊業績也呈現回暖趨勢。排名前30的公司貢獻了港股約68%的凈利潤。展望2025年,在AI技術商業化落地、全球化戰略升級共同推動下,港股新經濟龍頭企業有望維持較高的盈利增速。
超110家企業凈利潤同比增幅超100%
數據顯示,2024年港股超110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速超過100%,主要來自互聯網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新經濟領域。
同道獵聘2024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3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約176.9倍,是2024年港股凈利潤同比增速最高的企業。“2024年,盡管招聘市場需求面臨挑戰,但公司通過AI產品創新與運營提效,實現了業務結構的持續優化。”同道獵聘集團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戴科彬稱,“未來,公司將繼續關注生成式AI在招聘領域的潛力。”
京東物流2024年實現凈利潤61.9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05.78%,創下上市以來最高盈利紀錄。隨著數智化、精細化管理普及,京東物流生產力大幅提升。電商進村、出海持續為物流企業貢獻新增量,無人車、無人機、智能分揀等自動化設備被廣泛運用,為物流行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撐。
藥明合聯去年凈利潤同比增長277.2%。藥明合聯首席執行官李錦才表示,全球生物醫藥領域進入高速增長期,藥明合聯抗體偶聯藥物(ADC)管線快速擴張,新藥獲批節奏加快,產品在多個治療領域展現出臨床潛力。
綠色轉型與航線擴張雙輪驅動,德翔海運2024年實現凈利潤3.66億美元,同比增長1666.93%。德翔海運表示,2024年全球市場對綠色低碳船舶的需求增強,公司積極拓展長途與中長途航線,自有低能耗船舶比例顯著增加,帶動整體業績顯著提升。
吉利汽車2024年實現凈利潤166.32億元人民幣,同比大增213%。2024年,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88.8萬輛,同比大漲92%。“2024年吉利集團持續推進新能源和智能化發展,總銷量、新能源汽車銷量和出口銷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吉利汽車董事會主席李書福表示。
業內人士認為,2024年港股部分新經濟企業業績改善,既有宏觀環境回暖的因素,也離不開頭部公司通過技術創新、全球化和管理優化等方式創造的競爭力。未來,能夠持續投入研發、平衡境內外市場的企業,將成為長線贏家。
高景氣行業集體報喜
上述業績大漲的公司,可被視為其所屬行業2024年表現的縮影。數據顯示,信息技術、金融、醫療保健等公司2024年業績報喜最多,新消費行業業績回暖明顯。
以信息技術公司為例,港股這一板塊2024年迎來強勁復蘇,以互聯網平臺、半導體、軟件服務為代表的公司業績普遍超預期。國泰海通證券認為,受益于ChatGPT、DeepSeek等AI產品取得突破性進展,港股信息技術板塊業績持續改善,其中技術硬件與設備行業盈利增速靠前且改善明顯。
快手-W表示,公司2024年凈利潤同比增長139.76%,達到153.35億元人民幣。TCL電子表示,2024年凈利潤為17.59億港元,同比增長136.59%。網易云音樂2024年凈利潤為15.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幅達到112.69%。
龍頭企業表現亮眼,騰訊控股2024年凈利潤為1940.7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44%;美團2024年實現凈利潤358.07億元,同比增長158.43%;2024年,小米集團實現凈利潤235.78億元,同比增長35.38%。
華源證券認為,港股互聯網龍頭企業正展現顯著的平臺經濟韌性,其業績基本面的持續向好印證了這一優勢。這些頭部企業也在圍繞算力、算法和數據板塊加碼研發投入,爭相布局AI,其開源模型有望突破算力和芯片限制,加速實現技術追趕。互聯網頭部公司在AI發展層面有望實現價值重估。
生物醫藥板塊公司2024年業績增長同樣強勁。華潤醫療2024年凈利潤為5.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6%。東瑞制藥2024年凈利潤為5.6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3.3%。
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創新藥產業已邁入成果集中兌現期,研發管線持續突破為行業注入強勁動能。憑借剛性的市場需求和持續的技術創新,創新藥板塊業績2025年有望延續增長。
隨著消費持續回暖和行業數字化能力深化,具備強IP運營能力、完善渠道布局和全球化視野的港股新消費企業業績高速增長。泡泡瑪特去年凈利潤為31.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8.77%。蜜雪集團去年凈利潤達44.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1.41%。衛龍美味2024年凈利潤為10.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1.37%。
中金公司海外策略首席分析師劉剛認為,2025年港股整體盈利有望維持較高水平,因為港股上市公司有一定結構優勢,集中了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美團、小米等一大批頭部企業,且新經濟公司占比較高。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