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險作為普惠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增進社會福祉、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調查發現,近期各地監管部門相繼發布普惠保險成績單,對普惠保險提出新要求。普惠保險正在“席卷”各行各業,已經從最初的健康險領域擴展至騎行、鄉村公益等多個領域。
普惠保險推陳出新
自2020年起,保費低、保額高、門檻低的惠民保險(即普惠健康險)迅速席卷全國,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成為一款現象級產品。
近兩年,普惠保險服務供給不斷深化,產品類型不斷豐富,社會覆蓋面逐步擴大,保險行業也在探索嘗試其他類型的普惠型保險產品。近期,上海、河北等省市先后發文,或分享普惠保險創新與實踐成果,或對普惠保險提出新要求。
具體來說,河北金融監管局近日發文,支持國有保險公司發揮普惠保險主力軍作用,鼓勵專業保險公司發揮專業優勢。健全普惠保險工作機制,將開展普惠保險納入保險公司績效考核。
在普惠保險產品供給方面,河北金融監管局表示,持續發展“防貧保險”,支持發展鄉村振興公益保險,完善和推動發展巨災保險“河北模式”,推動“冀惠保”等定制型醫療保險產品擴大保障范圍。
近期,福建也印發了《福建金融監管局轄區2025年推進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福建金融監管局要求實行公司領導掛鉤包片制,創新打造“一司一品”“一市(縣)一品”精品工程。要求建立普惠保險跟蹤回訪與滿意度測評機制,持續推進自身服務能力提升。
在上海地區,上海普惠型家用電動自行車綜合保險產品——“滬騎保”已經正式上線。據介紹,上海保險業先后推出了覆蓋兒童門診和住院責任的“滬兒保”、保障責任覆蓋釔90微球治療和人工耳蝸植入體等先進藥械的“滬補保”、以護理服務為給付內容的“滬理保”等創新普惠保險產品。
“普惠保險越來越受歡迎,這背后既有政府對普惠金融的大力推廣,也有保險公司持續努力完善普惠保險產品和服務。”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分析,各地政府和監管部門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了普惠保險的發展。保險公司也積極響應政策號召,推出了多種適合不同群體需求的普惠保險產品,并在定價和服務上做了大量創新嘗試,以確保這些產品能夠覆蓋更廣泛的人群。
需探尋可持續最優解
普惠保險在以可負擔的成本向更多的人提供保險服務的同時,如何構建好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依舊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有行業觀點提到,在供給端,普惠保險產品數量眾多、發展亮點紛呈,但規模不大,這使得保險機構缺乏相應的定價數據,難以探尋到合適的商業模式。
據了解,普惠保險“賠穿”風險相對較大,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需要考慮如何提升普惠保險的可持續性,避免“曇花一現”。
談及如何提升普惠保險可持續性,江瀚認為,保險公司需要注重產品的持續改進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江瀚進一步建議,首先,可以通過引入增值服務,如健康管理、疾病預防咨詢等,增加產品的吸引力和用戶黏性。其次,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至關重要。保險公司應加強數據分析能力,優化風險評估模型,合理設定保費水平,同時也要關注長期盈利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此外,建立有效的客戶反饋機制同樣不可或缺。通過定期跟蹤回訪與滿意度測評,及時了解客戶需求變化并據此調整服務內容,有助于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市場競爭力。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普惠保險要真正可持續,還需實現規模化效應。一旦風險池足夠大,賠付的波動性將自然收斂,管理成本也會逐步下降。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