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凱 制圖
公募費率改革持續推進,浮動費率基金有望再迎新品。部分基金公司近期將上報新型浮動費率主動權益類基金,此次上報產品主要與業績比較基準掛鉤,更為重視投資者獲得感,這是公募基金在浮動費率基金上又一次新的探索。
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將推出
基金產品端創新在加速推進中。據了解,多家基金公司近期將上報新型浮動費率主動權益類基金,這是自2023年四季度首批浮動費率基金推出后,再度發力前行。
某大型基金公司產品部人士透露,近期一直在加班確定相關產品方案,目前已基本準備就緒,預計有20多家基金公司將集中上報新品。
2023年四季度,公募費率改革后的首批浮動費率基金正式起航,首批共成立了20只浮動費率基金。從產品設計看,這20只基金的管理費收取方式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和基金規模掛鉤,管理規模越大,適用的費率水平越低;第二類是和投資者持有時間掛鉤,持有時間越長,適用的管理費率越低;第三類是和基金業績掛鉤,按照基金業績表現分檔收取管理費。
與上述20只浮動費率基金不同的是,接下來將上報的這批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基金管理費的收取主要與業績比較基準掛鉤,加大對投資者獲得感的關注。整體來看,只有當投資者持有基金期間的年化收益率高于基金業績比較基準同期年化收益率時,基金公司才能按照正常費率收取管理費,或者在超額收益突出的情況下,可以收取更高的管理費。
“這意味著,基金管理人需要緊盯業績比較基準,這可以盡量避免基金投資風格的漂移,激勵基金管理人發揮主動管理能力,做好基金業績。”滬上某基金研究人士說,“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行業,此次新型浮動費率基金將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利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綁定。
從浮動費率基金的發展歷程來看,近年來,公募行業做了諸多探索。2019年12月,首批6只逐筆計提業績報酬的浮動費率基金成立。根據基金合同,基金的管理費包括基礎管理費和業績報酬兩部分,基礎管理費年費率為0.8%,基金管理人對每筆基金份額年化收益率超過8%的部分按20%提取業績報酬。此后,2023年四季度,首批20只讓利型浮動費率基金相繼成立。
公募費率改革持續推進
從目前已經成立的浮動費率基金的發展情況看,多數基金規模并不大。然而,盡管浮動費率設計捆綁了基金公司和投資者的利益,但基金公司的營銷動力不大,投資者熱情也不高。
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有讓基金投資者、基金公司和銷售渠道等相關各方都獲得合理回報,浮動費率基金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真正發揮其作用。此次新型浮動費率基金更聚焦投資者獲得感,是行業又一次有益的探索,后續發展可期。
事實上,新型浮動費率基金的推出是公募費率改革的重要一環。從過去一年多來的行業動向看,監管部門一直在引導基金產品降費,讓利于投資者,且有多項成果落地。
此前,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權益類公募基金,穩步降低公募基金行業綜合費率,推動指數化投資發展。
從產品端來看,主動權益類基金、寬基股票ETF、QDII基金均已降低管理費率、托管費率。與此同時,多只債券基金、FOF、貨幣基金等也加入降費陣營。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4年基金公司管理費收入為1226.78億元,相比2023年的1333.46億元,下降了約8%。
除了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降低以外,今年3月又有多家基金公司宣布,旗下部分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調整為由基金管理人承擔,這意味著,目前行業全部指數基金指數使用費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擔。
此后,頭部指數公司也主動讓利,下調指數使用費。據悉,多家基金公司近日收到中證指數公司、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調降指數使用費的通知,整體而言,指數許可使用費普遍打了八折。
從公募傭金改革看,自2024年7月1日起,《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正式實施,標志著第二階段基金費率改革落地。根據規定,要求調降基金股票交易傭金費率,降低基金管理人證券交易傭金分配比例上限。天相投顧數據顯示,2024年,公募基金券商分倉傭金收入為106.52億元,較2023年下降超35%。此外,第三階段銷售費率改革也在推進中。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