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孕婦劉麗(化名)剛在當地一家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做完產檢,就收到一條××月子中心加“好友”申請。電話、住址、懷孕周數,各種隱私信息對方了如指掌。劉麗的遭遇并非個例。近年來,從明星病歷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診記錄被販賣,醫療信息泄露儼然形成一條成熟的黑色產業鏈。(5月6日《法治日報》)
醫療信息泄露嚴重,深層原因有很多。一是網絡安全風險加大。隨著AI技術、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醫療行業逐漸實現網絡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在效率提高的同時,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網絡安全風險,醫療數據遭受攻擊和破壞的情況觸目驚心。據國內某網絡安全企業披露,2023年醫療行業泄露數據達9億條。二是醫療信息內部管控不當。醫院作為專業的醫療機構,應該嚴格遵守醫療保密原則,確保患者的個人信息不被泄露。可是,有的醫院安全保密工作不到位,有的醫院對隱私界定模糊,未細化員工行為規范,導致患者醫療信息可以輕易被獲取和傳播。三是醫護人員行為失范。一些醫護人員的信息安全意識薄弱,對于泄露病人的病歷和其他信息的嚴重性認識不足。國乒運動員王楚欽在長沙某醫院就診時,該醫院一位醫護工作者不僅現場要求簽名照和簽名球拍,事后出于炫耀心理還曝光了王楚欽的心電圖等信息,就屬此列。更為嚴重的是,個別醫務人員受利益驅使,販賣患者信息獲利。在最高人民檢察院通報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每條產婦信息售價50元,某醫院產科主管護師韋某一人就違規出售產婦信息500多條。
織密醫療信息安全防護網,堵住醫療信息“泄洪口”,須將嚴厲打擊個案與系統治理相結合。既要處罰信息泄露者,也要對機構管理者追責,以此倒逼醫院加強內部管控;既要加強對網絡服務商的數據安全管理,也要守住內部醫務人員的職業底線,技防與人防兼備,形成共同維護醫療信息安全的合力。此外,患者也要重視個人醫療信息的保護,妥善處理并保存好自己的醫療單據。如此群策群力,方能為我們每個人的醫療信息裝上安全鎖。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