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梳理,今年“五一”假期,有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推出了“五一”理財攻略,助力投資者優化資產配置。部分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在收益表現、策略創新等方面展現出新特征。具體來看,銀行理財市場短期高收益產品發行密集,且多聚焦于中低風險領域,實現收益與安全之間的平衡。與此同時,理財產品的投資策略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上海冠苕信息咨詢中心創始人周毅欽表示,銀行推出高收益產品及多元化產品,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近期市場整體收益表現良好,為銀行推出較高業績基準產品提供了收益基礎。同時,理財子公司也利用這一契機,通過提升業績比較基準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擴大管理規模;二是假期資金流動性增強,投資者有閑暇時間對產品有更多關注度,較高的業績比較基準能夠吸引投資者的目光,搶占市場份額。
產品收益亮眼
策略結構雙優化
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推出了“五一”理財錦囊。在市場參與度方面,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地方城農商行較為積極。據悉,多家銀行設置假期收益確認節點,一般情況下要求4月30日17:00前完成購買,5月6日以4月30日凈值確認份額,確保假期收益覆蓋。
從收益情況來看,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針對“五一”假期推出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或歷史業績普遍較高。例如,招銀理財在“五一”小長假前夕重點宣傳了該公司推出的多款理財產品,風險等級在R1、R2,部分理財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可達3.4%;平安理財一款最短持有期為7天的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達5.04%,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5.32%,另一款最低持有14天的理財產品,近3個月年化收益達6.12%,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為6.02%。
同時,雖然當前銀行理財產品仍以現金管理類、固收類為主,但在產品設計上呈現出明顯的多元化特征,尤其在期限設置和底層資產配置方面更為靈活。其中,期限設置覆蓋全周期,既有開放式靈活申贖產品,也有最短7天至1年不等的持有期產品,兼顧流動性與收益穩定性。風險等級方面,R2級中低風險產品依然占據市場主流,契合大眾穩健理財需求。
從投資策略來看,各銀行理財子公司進行了差異化布局。例如,工銀理財推出純固收產品及優先股策略優選系列;中銀理財在純固收基礎上,新增固收增強雙債策略和信用精選產品;信銀理財則聚焦ESG投資策略,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
蘇商銀行高級研究員杜娟表示,銀行理財產品設計多元化發展,可以滿足不同投資者需求。不同投資者的資金使用期限、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等存在差異,銀行理財子公司推出多元化產品能滿足投資者的不同需求,提高轉化率。同時,結合“五一”假期推出高業績基準產品,可以契合用戶在假期期間獲取理財收益的需求,可借此獲取更多客戶與資金。此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斷加強資產配置能力、推出多樣化產品,還可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投資者參與度提升
市場規模有望增長
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行,銀行理財市場的吸引力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盡管今年一季度市場規模略有波動,但投資者數量同比增長6.73%,市場參與度和認可度持續攀升。同時,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60億元,穩健理財屬性持續凸顯。
截至3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產品已達4.06萬只,同比增長0.67%;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41%,較2024年末減少0.81萬億元。
博通咨詢首席分析師王蓬博表示,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行,銀行理財的收益優勢不斷凸顯,在此背景下,理財市場規模有望實現持續擴容。
周毅欽認為,面對業績比較基準較高的產品,投資者也應理性看待。這一指標由管理人綜合市場、產品特性等因素測算,可作為投資參考,但并非收益承諾,實際收益會受多種變量影響。因此,投資者需摒棄對預期收益率的依賴,在選擇產品時主動評估風險,充分認識凈值波動可能,樹立“買者自負”的理財觀念。
杜娟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一是合理評估風險承受能力,選擇相匹配產品。避免因產品選擇超出風險承受范圍而蒙受損失;二是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對產品的底層資產、申購贖回、費用等各項設置有清晰理解,避免因誤解而造成損失;三是加強理財相關知識的學習,避免盲目投資,逐步建立自身的理財規劃,合理配置資金,注意平衡好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三者的關系。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