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規范保險資金未上市企業重大股權投資行為,推動保險資金服務社會民生、實體經濟和國家戰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保險資金未上市企業重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重大股權投資的概念、調整可投資行業范圍、規范治理約束和內部管控、“新老劃斷”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規范和明確。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金融監管總局將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改革,完善監管政策,加強監督管理,推動保險資金加大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力度,精準高效服務新質生產力,促進保險業高質量發展。
有業內人士直言,很多汽車行業人士還沒意識到,《通知》釋放的利好,將對汽車行業的轉型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通知》的出臺,在金融和產業界引發廣泛關注。
自2010年起,金融監管部門就已允許保險公司運用自有資金開展重大股權投資,投資范疇涵蓋與保險業務相關的汽車服務等行業,歷經多年發展,保險資金重大股權投資風險總體可控,且在產業協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
但隨著汽車業和保險業發展形勢的變化,涌現出諸多新的挑戰,保險機構對新經濟、新技術的股權融資支持不足,對被投資企業管理也有待強化。在此背景下,《通知》應運而生,旨在進一步規范保險資金股權投資行為,以應對當前股權投資領域的矛盾和問題,彌補監管制度短板。
與以往政策相比,《通知》可謂亮點突出。業內人士指出,在投資范圍上,新增“科技”、“大數據產業”,這與汽車行業發展趨勢高度契合。汽車行業與科技、大數據深度融合,保險資金可借此投資于汽車行業相關的科技研發、大數據應用企業,如車聯網數據服務企業等,推動汽車行業數字化轉型。而且保險公司不只是投錢,還能憑借自身資源網絡,助力汽車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拓展市場渠道。比如協助車企與上下游供應商建立更緊密合作,提升產業整體協同效率,增強汽車企業抗風險能力。
同時,《通知》明確重大股權投資概念,將保險機構及其關聯方對未上市企業構成控制或共同控制的直接股權投資行為清晰界定,讓保險機構投資操作有更明確指引。此外,《通知》強調風險管控,明確禁止八大行為,對被投資企業在股權結構、主營業務、信用記錄等方面提出要求,確保保險資金投資安全,這也為汽車行業引入保險資金提供了堅實的風險保障基礎,促進保險資金與汽車行業未上市企業的健康良性互動發展。
可以說,《通知》釋放出諸多積極信號。一方面,表明監管部門鼓勵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汽車行業。保險資金的進入,不僅為汽車行業企業提供資金,還能借助保險公司豐富的資源和經驗,為汽車行業企業發展出謀劃策,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為汽車行業的創新創業營造良好環境。保險資金的股權投資,能讓更多創新型汽車企業獲得發展機遇,激發行業創新活力,促使汽車行業加速形成新的產業生態。
汽車行業正處于深度變革期,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轉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期限長等特性,《通知》的發布,特別是在投資范圍上新增“科技”、“大數據產業”,為保險資金流入汽車行業未上市企業打開更廣闊通道。
例如,一些專注于智能駕駛技術研發的未上市企業,雖前景廣闊,但因前期研發投入大、風險高,傳統融資渠道受限。保險資金的注入,能為其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助力技術突破,加速智能駕駛技術在汽車行業的應用和普及,推動整個行業向智能化邁進。
事實上,近年來,保險公司在汽車科技和大數據相關領域已經邁出探索的步伐。
2017年,人保金融服務有限公司、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優質產業資本共同發起設立邦邦汽服,應用AI、大數據等技術,深耕車險理賠價值鏈與汽車后市場生態鏈,打造了多個平臺,致力于成為保險、維修、配件生態圈的高價值連接器和賦能器。
2023年,長城汽車與平安、信通院三方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攜手打造汽車產業大數據應用聯合創新實驗室。三方依托各自在智能汽車、金融保險、產業研究等方面的資源與經驗,借助先進技術優勢,在數據安全合規的前提下,就產業發展、技術創新、金融服務等展開合作,推動汽車產業、出行行業、數據應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及互利共贏。
就在《通知》發布后幾天,4月9日,中國太保發布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太保壽險當日與多家機構共同簽訂上海科創三期基金合伙協議,擬設立上海科創三期基金。上海科創三期基金的認繳出資總額擬定為80億元,存續期限為8年,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關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先進制造、環保新能源等領域。
了解上海科創三期基金的人士分析,未來該基金很有可能為汽車相關的科創企業提供發展資金,幫助其渡過初創期和成長期的資金難關,使這些企業能夠專注于技術研發和業務拓展,增強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整個汽車行業的創新發展,吸引更多資本和企業參與到汽車科技創新領域,促進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與整合。
值得關注的是,《通知》明確了重大股權投資概念,對汽車后市場產生了直接影響。汽車后市場專家房斌指出,以往保險公司曾嘗試在汽車維修后市場布局,但多為撮合相應資源為自己服務,多年來并未掀起多大浪花。然而時至今日,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已經成為汽車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代表方向,對我國科技和經濟的持續提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但是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對保險公司而言卻是一場嚴峻挑戰。整車企業因為掌握了智能網聯數據、配件和維修授權,在保險市場中開始占據越來越大的優勢,甚至直接下場布局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的單量因此顯著下滑并持續虧損。
在此情況下,保險公司亟待通過重資產布局汽車后服務,在以換購為主的汽車市場中,憑借其在后市場構建的生態鏈條,更多影響車主的購買決策,進而奪回在汽車行業的流量和話語權。《通知》對于重大股權投資概念等的進一步明確和規范,為保險公司重資產介入汽車后市場創造了有利條件。
房斌認為,很多車輛脫保后,車企和4S店都不掌握后續的相關數據,而保險公司是汽車產業鏈條中,惟一清晰掌握車輛相關數據信息的企業。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大力推動綠色保險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保險公司重資產布局后市場,進而有能力掌握汽車零部件報廢拆解后的碳足跡,推動汽車行業真正實現汽車零部件的回收再制造。
如此一來,保險公司將不再受制于車企的配件把控,不僅能降低保險公司的理賠維修成本,而且能基于在汽車后市場實體網絡的建立,創造更多富有想象力的商業模型。與此同時,當前,我國碳交易市場尚處于發展階段,諸多環節仍存在短板,交易體系不夠健全,市場活躍度相對較低,監管機制也有待進一步細化,保險公司此舉還能助推我國碳交易蓬勃發展,為綠色經濟注入澎湃動力。
波拉汽車咨詢服務(青島)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浩也認為,保險和后市場的深度結合是必然。擁有政策的加持,加上保險資金的投資助力,將給很多創新的后市場服務企業新的發展思路和機會。而保險行業通過投資后市場服務領域,進一步增強服務實力,完善整體服務體系,最終實現1+1>2的效果。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