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外資公募的規模困局

2025-04-30 14:02:30 作者:李海媛

自2020年4月,外資投資比例正式放開以來,外商獨資公募隊伍逐步擴大,截至當前,共有9家外資公募。在隊伍擴大的同時,多家機構的非貨基管理規模仍存在“長不大”的情況。發展緩慢的背景下,有不少機構獲股東力挺,頻頻增資。其中多家外資公募成立不足五年已增資四次。規模增長緩慢的同時,還有部分機構存在高管頻繁更迭的情況。在業內人士看來,提升產品創新、研發能力以及提升客戶服務能力將是外資公募未來需要著力發展的方向。

“長不大”的規模

2020年4月,合資證券、基金和期貨公司的外資投資比例限制正式放開,外資公募隊伍也隨之持續擴大。2020年9月,首家外資公募——貝萊德基金成立,隨后,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聯博基金、施羅德基金、安聯基金也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加上近年來由合資轉向外商獨資的摩根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和宏利基金,截至當前,共有9家外資公募。

在公募一季報披露完畢后,外資公募的最新管理規模也隨之揭曉,當前僅有4家機構非貨基管理規模超百億元,還有5家的最新規模出現環比下滑的情況,其中有4家環比減少超20%。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一季度末,路博邁基金、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聯博基金的最新非貨基規模分別為120.57億元、56.01億元、51.96億元、1.14億元,環比分別減少26.52%、48.07%、23.89%、28.75%。其中,貝萊德基金的非貨基規模環比下滑情況最明顯。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機構的規模環比增長。例如,截至一季度末,施羅德基金、安聯基金的規模分別為63.75億元、7.48億元,環比增長均超300%。此外,摩根士丹利基金、宏利基金的最新規模環比也分別增長2.07%、15.36%,達250.02億元、683.95億元。

若按最新非貨基規模來看,截至一季度末,在數據可取得的200家基金管理人中依次排列,摩根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士丹利基金、路博邁基金、施羅德基金、貝萊德基金、富達基金、安聯基金、聯博基金分別排名45、58、95、115、133、136、139、165、180。可以看出,多數外資公募的非貨基規模排名集中在行業100名以后。

整體來看,外資公募普遍存在規模“長不大”的情況。例如,摩根士丹利基金今年一季度非貨基規模雖環比增長,但對比2021年二季度末425.35億元的歷史峰值下滑明顯。貝萊德基金成立近五年,在2024年末非貨基規模首次超百億后,卻遭遇明顯下滑。另外,富達基金成立于2021年,但管理規模至今也未有明顯增長,最新規模同比減少5.58%。

針對規模下滑的原因,在財經評論員郭施亮看來,由于部分外資公募缺乏豐富的客戶資源,且在產品研發、創新上沒有突出優勢,因此未能形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通常而言,外資公募管理相對規范,也更加國際化,這類機構本身有一套相對科學前沿的管理體系,但在國內市場化運營過程中,其管理的一些制度和策略使得其與中國市場化的融合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甚至導致外資公募“叫好不叫座”,整體管理規模遠遠落后于多數內資公募。

股東增資不斷

在規模發展緩慢的背景下,部分外資公募獲股東頻頻出手增資。回顧近幾年,多家外資公募完成多次增資,更有機構成立短短幾年就已獲5次增資。

例如,成立至今,富達基金已累計5次增加注冊資本金。最新情況看,今年2月,富達基金增加注冊資本,從此前的1.6億美元增至1.82億美元,而這一數據已是成立初期的3000萬美元的6倍。除富達基金外,路博邁基金自成立以來也已進行4次增資,注冊資本金從最初的1.5億元增加至5.5億元。另外,貝萊德基金也已實施四次增資行動,注冊資本由最初的3億元增至當前的12.5億元。

另外,今年3月還有摩根士丹利基金、聯博基金增加注冊資本。其中,摩根士丹利基金的注冊資本由6億元增至9.5億元。這是摩根士丹利基金成為外資公募以來的第二次增資,聯博基金則是自成立以來的第三次增資。此前,安聯基金也曾在2024年12月進行資本擴充,將注冊資本由3億元增加至6億元。

王紅英提到,外資股東紛紛增資,也是希望自身在華布局的規模進一步提升。另外,對于個別規模相對較小、品牌影響力有限的外資公募,為了保持經營的連續性以及長期發展,股東增資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認為,股東增加旗下公募資本金可能是基于對中國市場的長期發展充滿信心。同時,增資可以有效提升公募基金的資本充足率,增資后的資金還可以用于擴大業務規模、豐富產品線、提升投研能力以及加大市場推廣力度。另外,如果基金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面臨財務壓力,增資可以補充資本實力,確保公司的正常運營。

此前在2024年12月,貝萊德基金時任總經理陳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公司已完成四次增資,這一舉措為公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堅實的基礎,能夠更好地服務中國投資者,為他們帶來更優質的投資體驗。

高管變動頻繁

在管理規模增長遲滯、股東“輸血”的同時,部分外資公募近年來還存在高級管理人員更迭不斷的現象。

例如,成立四年,貝萊德基金已經歷兩任董事長、三任總經理。董事長方面,2023年8月湯曉東離職,直至2024年2月,范華履新。總經理方面,貝萊德基金也先后經歷張弛、陳劍的離任,并在2025年3月迎來新任總經理郁蓓華。

另外,宏利基金在近三年也歷經董事長、總經理等高管變動。2022年至今,傅國慶、金旭先后任宏利基金董事長;傅國慶、高貴鑫、丁聞聰先后擔任公司總經理。其中,傅國慶自2022年3月起任宏利基金董事長,同年12月因董事會改組離任,任職時間不足一年。從近三年來看,還有富達基金、路博邁基金遭遇董事長、總經理人選的變更,部分人員的任職時間甚至不足一年。

結合外資公募現存的規模“長不大”、高管變更頻繁等問題,展望未來發展,業內人士也提出多項建議。郭施亮認為,對于外資公募而言,提升產品創新、研發能力,以及客戶服務能力是未來需要著力發展的方向。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也認為,外資公募可以推出更多適合市場需求、能夠吸引投資者關注的產品。還可以在管理激勵上有所改變,主要是要留住人才。對于品牌管理方面,也要多措并舉提升品牌價值。

“從外資公募基金角度來看,首先,要進一步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如選拔更多有本土管理或投研經驗的人才。其次,在考核層面,要進一步市場化,而不是單一按照國外的標準去執行所謂硬性考核,同時,強化自身品牌的建設也極為重要。在產品方面,可以進一步布局近年來更受投資者關注的產品,如ETF、固收類產品等。”王紅英說道。

(來源:北京商報)

責任編輯:朱希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