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值守制度是有效發現緊急情況、應對突發問題的必要舉措,是各地各部門的重要工作方式之一。然而,近期走訪調研發現,一些部門和地區的值班制度出現泛化、僵化、應付化等異化苗頭,空耗基層精力卻難以匹配實際工作需求。
寒假里,電話鈴聲響起,學校值班人員必須在10秒內接聽,否則通報批評;節假日里,婦聯、文聯等部門空無一人,卻仍要安排值守;村干部枯坐村委會,一個月也等不到一個辦事的村民……這些荒誕場景,是當前基層形式主義值班的真實寫照。“沒班硬值,沒苦硬吃”,不僅消耗基層有限的精力,更透支了公共治理的效能。
值班的本意是為應對突發狀況、保障公共服務連續性,但在層層加碼的行政慣性下,逐漸異化為“為值班而值班”的機械任務。一些部門明明無事可辦,卻因“上級要求所有單位必須有人”而硬性排班;村干部被“釘”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只因“防止走讀”的考核指標;教師假期巡視空蕩校園,只為應付可能出現的檢查。這種“寧可空轉,不可空缺”的邏輯,也折射出對基層治理能力的不信任。
不難發現,僵化的值班制度與數字化時代的治理需求嚴重脫節。當前,基層干部的手機早已成為移動辦公終端,事務處理不再依賴固守電話旁。但某些管理者仍固守“人在即責任在”的陳舊思維,將“坐班時長”等同于“工作態度”,將“接電話速度”異化為“政治忠誠度”。節假日值班,儼然成了一場“內卷游戲”。
形式主義值班的背后,是問責機制的泛化與變形。10秒未接電話被通報批評,問責的意義何在?如果上級部門的“暗訪”“抽查”,在客觀上已淪為“挑刺”“找茬”,那么基層干部為規避被問責的風險,只能將值班制度層層加碼,甚至因果倒置,把值班本身當成了目的,這將給基層增加很多無謂的負擔。
更值得警惕的是,形式主義值班正在吞噬基層治理的活力。基層干部的時間被無意義的坐班切割,深入群眾、解決問題的主動性必然大打折扣,最終導致公共服務質量不升反降。事實上,基層干部不反對值班,也并非不愿值班,而是希望值有意義、有實質工作內容、真正需要值的班。
終結“沒苦硬吃”式值班,不能止于喊口號,而要直指制度設計的病灶。首先,須打破“一刀切”思維,建立差異化的值班標準。應急、公安等部門確需全天候值守,但文聯、科協等單位完全可以通過“線上值班+彈性響應”實現效率提升。其次,考核機制應重“實效”而非“痕跡”。與其盯著電話接聽速度,不如建立突發事件響應效率評估體系;與其要求村干部“坐滿時長”,不如考核其走訪戶數、問題解決率。最后,需為基層干部松綁減負,用補休、輪崗、技術賦能等手段替代低效的人力消耗。
更重要的是,治理者應重新審視“責任”的內涵。真正的負責任,是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而非在辦公室里表演“堅守崗位”的行為藝術。說到底,值班制度不應是捆住干部手腳的鎖鏈,而應成為提升治理能力的工具。唯有如此,“沒苦硬吃”的荒誕劇才能真正落幕。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