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金融業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首個完整年度,金融機構深挖“數字金融”護城河,由“數字化”向“數智化”轉型。
數字金融建設,呈現出技術賦能由表及里、投資布局軟硬結合、大模型應用全面開花的新局面。梳理金融機構財報發現,2024年,各大金融機構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儲備,數字金融建設轉向更重視投入產出比的“深水區”。在自上而下的統籌規劃下,更多大型機構逐漸打破機制制約,搭建起了更符合數字金融建設需求的組織架構。
更為可喜的是,數字金融建設的土壤正在持續激發機構的創新活力,使得不同機構得以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差異化、特色化的數字金融之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科技投入更趨務實
各大銀行都在2024年年報中“數說”了數字金融建設的最新進展。
年報顯示,2024年國有六大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共計1254.59億元,較2023年增長2.15%。但從收入占比來看,除交通銀行外,其他五家均低于4%。且交通銀行和建設銀行科技投入雙雙出現同比微降的局面。科技投入增幅最大的為郵儲銀行,2024年信息科技投入達到122.96億元,同比增長9.03%,占營業收入的3.53%。
將統計范圍擴大至目前披露財報的機構來看,盡管科技投入總金額提升,但近半數銀行都出現科技投入占營收比重同比略降的局面。對此,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坦言“不必糾結”。他表示,經過連續數年的大規模投入,銀行對于科技投入的高度重視從投入金額和人員占比等各個層面都有所體現。
與科技投入總量提升相對應的是,金融機構2024年繼續加大科技人員配置,國有六大行2024年科技人員總數首次突破10萬人。截至2024年末,交通銀行金融科技人員達到9041人,同比增幅高達15.70%。同期,光大銀行、青島銀行等機構的科技研發人員配置也在提升,占比分別達到了8.31%和6.69%。
大模型落地初顯成效 組織變革加速進行
大模型應用體系開始在機構業務的各個層面嶄露頭角。
建設銀行2024年共上線了168個金融大模型應用場景,累計上線193個,覆蓋集團約一半員工,其中授信審批金融大模型財務分析功能可將客戶財務分析用時由數小時甚至更長縮短至分鐘級別。
此外,招商銀行、中信銀行都在數字金融建設中提出堅持“AI+金融”發展路徑。招商銀行提及強化“AI+金融”場景落地和生態建設,同時發布國內銀行業首個開源百億參數金融大模型“一招”,全行大模型應用場景超120個。工商銀行發布企業級千億金融大模型,賦能20多類業務、200余個場景。
營收重回萬億大關的中國平安在2024年年報中披露,已將全面數字化戰略作為2025年的首要任務,其中AI技術的迭代和應用被寄予厚望。中國平安首席科學家肖京表示,目前集團內部員工每天的大模型調用數量達到25萬至30萬次,適用于輔助辦公、編程等各個場景。肖京預判,AI大模型的應用必將帶來金融行業流程、模式和生態的徹底變革。
類似的變化正在更多金融機構發生,成為機構由“數字化”向“數智化”發展的新風向。對比2023年年報來看,機構大模型應用全面開花,涉及范圍更廣,包括但不局限于業務、運營、風控、反洗錢等各個領域。
“2024年我們的機器人銷售額超過1300億元,在風控領域,我們在保險理賠中攔截的風險損失接近200億元,座席2024年服務18億多次,在客服總量中占比超過80%,這些都是由AI完成。”肖京列舉了一組數據。
“加快數字金融建設,關鍵在人,其核心是要突破體制機制的制約。”董希淼提示,尤其大型機構要打造開放包容的組織文化,加強跨部門協同和總分行聯動,自上而下進行組織架構、組織文化的變革。
更多機構正在搭建更符合數字金融建設需求的組織架構和人才隊伍。2024年,交通銀行將數字化新交行建設作為戰略推進的重要突破口,并將高級管理層下原金融科技與產品創新委員會、數據治理(金融統計標準化)委員會整合為數字金融委員會,加強對數字金融重大事項的決策和組織統籌。工商銀行、浙商銀行、中國銀行都在2024年成立或更名組建“數據管理部”,增強“自上而下”的統籌規劃。
此外,浙商銀行特別成立了金融科技研究院,開展大模型、數字人、量子技術等新技術研究應用。而在浦發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平安的最新招聘啟事中,擁有大模型和AI技術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都成為重點招募對象。
布陣基礎設施 增強發展后勁
增強數字金融發展后勁,金融機構在算力基礎設施和云計算部署等方面的投入也在2024年年報中得到了重點呈現。
國有六大行中,建設銀行2024年末算力規模達到507.72PFlops,同比增長9.58%,其中圖形處理器(GPU)等新型算力占比超23.39%,整體算力規模和服務能力保持同業領先。交通銀行搭建以國產GPU服務器為主的千卡異構算力集群,構建千億級金融大模型算法矩陣,完成大小模型場景建設超100個。郵儲銀行全面推進全棧國產化的云原生平臺建設,去年完成了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與信用卡核心系統全面升級,公司業務核心系統的處理效率較舊系統提升10倍以上。
此外,中信銀行科技投入超百億元,投產國內大中型銀行首個自主分布式核心系統。浦發銀行核心系統分布式重構建設已實現基于分布式架構體系基座的零售全量業務功能投產,穩步推進境內分行存量零售客戶的上線遷移。同時在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建設新數據中心,目前項目建設工作已全面開展。
“對于大型金融機構來說,應站在行業和全行高度通盤考慮,在投入與產出、質量和成本之間求得一個合理的平衡。”董希淼提出,特別是在技術層面,加大算力基礎設施的投資部署,以及核心系統的迭代升級等,仍是不可缺少的一環。
同時,也有部分機構對于數字金融建設的披露著墨不多,尤其是區域銀行和農商行,個別機構的研發占比還不足1%。此外,還有一些機構并未披露科技投入、技術布局、人員占比等具體的量化指標,更多流于字面“表態”,或僅用手機銀行客戶端等線上業務的最新進展來做代表。
董希淼建議,對中小金融機構而言,要切忌“數字化焦慮”,不但要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更要從自身資源稟賦出發,聚焦發展方向和業務重點,走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數字金融發展之路。
“市場競爭最終的勝負手還是在于核心技術水平,既不能像以前那樣一窩蜂地投入,只進行低水平地重復研發,更要避免忽視底層技術研發。這意味著,保障核心技術研發的創新環境和土壤生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肖京提示。(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