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規模增長近10%

2025-04-25 14:49:15

20250425105522788-4-47389.jpg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日發布《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季度報告(2025年一季度)》(以下簡稱《報告》),對2025年一季度銀行業理財市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總體平穩。截至一季度末,全市場共存續產品4.06萬只,同比增長0.67%;存續規模29.14萬億元,同比增長9.41%。其中,理財公司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全市場的比例達88.33%。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較2024年末(29.95萬億元)下降0.81萬億元。據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測算,今年3月,銀行理財規模下降1.1萬億元,環比下降3.68%,同比增長10.7%。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季末回表影響。回顧歷史季末理財規模變動,2022年至2024年3月份平均環比降幅為5.67%,2022年3月降幅甚至在2.15萬億元,本輪理財規模季節性下降幅度顯著低于往年且存續規模高于以往三年同期,表明此次回表較為溫和。從理財產品類型看,3月現金理財規模下降3346億元,僅占回落規模的30%,而去年同期該占比為77%。

談及4月銀行理財規模趨勢,明明表示,3月在季末考核壓力之下表內存款虹吸理財資金,但綜合往年3至4月的發展趨勢,預計4月理財規模將出現明顯增長。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稱,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市場規模保持基本平穩,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穩固,發展態勢穩中向好。近年來,居民存款快速增長但存款利率多次下調,隨著存款利率走低以及居民預期改善,理財產品相較于定期存款的超額收益優勢進一步凸顯,其吸引力進一步增強。預計2025年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將繼續擴大,有望突破30萬億元。

《報告》顯示,一季度,全國共有127家銀行機構和31家理財公司累計新發理財產品0.79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8.28萬億元。分產品類型來看,一季度末,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8.33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7.22%,較去年同期增加 0.57個百分點;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2萬億元,占比為2.47%,較去年同期減少 0.44個百分點;權益類產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存續規模相對較小,分別為0.08萬億元和0.01萬億元。

從投資者和產品收益情況來看,《報告》顯示,一季度理財投資者數量維持增長態勢。截至一季度末,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1.26億,同比增長6.73%。一季度,理財產品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2060億元。其中,銀行機構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 320億元;理財公司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1740億元。

從資產配置來看,理財產品資產配置以固收類為主,投向債券、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單余額分別為13.68萬億元、7.27萬億元、4.20萬億元,分別占總投資資產的 43.9%、23.3%、13.5%。

理財行業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充分發揮資金優化配置功能,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對接。截至一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通過投資債券、非標準化債權、未上市股權等資產,支持實體經濟資金規模約20萬億元。

為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一季度,理財市場累計發行ESG主題理財產品33只,合計募集資金超200億元,一季度末ESG主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近3000億元。此外,理財行業不斷推出特色產品,一季度末存續專精特新、鄉村振興、大灣區、綠色低碳等主題理財產品近300只,存續規模超1000億元。

“面對市場波動和投資者多樣化需求,銀行和理財公司如何在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這一‘不可能三角’中做好動態平衡,將是一個長期的巨大挑戰。”董希淼表示,下一階段,銀行和理財公司應加快引入和培養專業人才,不斷提升對宏觀形勢和金融市場研判能力,持續提升投資研究能力和資產配置能力,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

此外,《報告》指出,一季度,理財公司持續拓展母行以外的代銷渠道,其中,1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30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理財公司合作代銷機構數量持續增長,3月全市場有575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增加80家。

“截至一季度末,共有575家機構代銷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去年同期增加80家,這表明代銷業務受到越來越多機構的重視。”董希淼表示,無論是全國性銀行還是中小銀行,下一步,應以《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出臺為契機,將代銷業務作為重要發展方向,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尤其是中小銀行受制于人才、資金、牌照等方面不足,應抓住理財產品銷售暫未對第三方開放的時間窗口,建設和完善代銷系統,培養專業的產品經理和理財顧問,大力發展理財產品及其他金融產品代銷業務,將自身打造成為“金融產品超市”,努力搶占財富管理大市場的先機。

(來源: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龐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