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批復的《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明確提出,開展銀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內部評估試點,鼓勵開發知識產權智能化評估工具。今年3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表示,將開展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著力破解質押登記、評估、處置等“老大難”問題,讓知識產權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工作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到475.6萬件,成為世界上首個突破400萬件的國家;我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4件,提前完成國家“十四五”規劃預期目標。另外,截至2024年底,我國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49.7萬家,較上年同期增加6.9萬家。
公允地評估知識產權,這是科技型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獲得融資的關鍵。在我國當前的金融結構中,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居主體地位。銀行發放貸款的核心技術是評估借款企業的信用等級,信用等級越高,企業拿到的貸款利率越低。由于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普遍具有輕資產特征,缺乏足額抵押物且多數尚未盈利,銀行如何對企業進行信用評級?如何判斷企業的還款意愿與還款來源?評估企業的知識產權價值、分析企業的未來成長性就成了破題的關鍵。
從外部評估轉為內部評估,別看這是個小變化,卻解決了許多大問題。由于評估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銀行通常借助第三方外部機構。但這樣做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無形中抬高了企業的綜合融資成本。外部評估機構的收費價格較高,通常是最終評估價值的2%至3%,有的甚至高達5%至6%,這部分費用由借款企業承擔。二是評估結果不準確,知識產權難以實現價值轉化。部分銀行相關負責人曾向筆者反映,針對同一企業的同一項發明專利,不同外部評估機構給出的結果經常相差甚遠,這讓銀行難以有效判斷與決策。如果嘗試開展內部評估,一來能夠降低借款企業融資成本,二來能夠讓銀行掌握更具確定性的信息與結果。
但內部評估也并非易事,核心難點是缺乏相應的人才支撐。當前絕大多數銀行工作人員并不具備評估知識產權價值的能力。怎么辦?兩條腿走路。首先,適當儲備相應的評估人才,提升銀行的內部評估能力。銀行既可以招聘、培訓員工,也可以與外部專家、當地知識產權人才庫建立合作關系,借他山之石為自己培養、培訓評估人才。其次,銀行可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挖掘人工智能技術評估知識產權的潛力,將相關結果作為有益補充與參考,輔助內部評估順利開展。
評估是暢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第一步,后續還涉及質押登記耗時長、處置流轉難等一系列問題,任何一個環節卡殼,最終成效都要打折扣。接下來,金融管理部門可鼓勵、引導金融機構開展融資便利行動,開通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綠色通道,通過網上辦理、異地網點聯動辦理等方式,幫助企業代辦知識產權質押登記。此外,還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質押的處置流轉體系,提高知識產權交易的活躍度,讓知識產權真正轉化為企業的融資助手。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