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股財報季“大考”近在眼前的當口,美元指數三年來首度失守99點關口。“對等關稅”政策引發美國罕見的“股債匯三殺”。在剛剛過去的一周里,全球主要權益市場走出上揚行情,美股卻仍下跌。
權威專家表示,美國“對等關稅”措施激化貿易沖突,擾亂全球供應鏈,推升通脹和衰退預期。短期內,對美國自身及世界各國資本市場都造成巨大沖擊;長期看,會推升全球融資成本,加速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損害美國信譽和美元國際地位,并對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短期內動蕩或加劇
“‘對等關稅’政策遠超市場預期,打破了投資者對全球貿易秩序的長期信任,導致風險偏好急劇下降,加劇了美國及全球資本市場的恐慌情緒,引發市場對貿易戰升級、供應鏈斷裂和全球經濟衰退的擔憂。”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丁志杰表示。
“股債匯三殺”,是全球投資者對美元資產產生信任危機的直觀體現。回顧4月以來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要動向,丁志杰表示:一是美國股市暴跌、市值蒸發;二是美債被大量拋售,美元信用受損;三是美國經濟衰退風險上升,加劇市場恐慌和脆弱性;四是避險資產和大宗商品大幅波動。
具體看,“對等關稅”政策宣布后,美國三大股指連續多日大跌,各國股市同步下挫。“盡管隨著美國宣布對部分國家推遲征收‘對等關稅’,全球股市有所反彈,但美國政策反復無常,影響投資者信心。”丁志杰認為,可以預見,美股及其他國家資本市場將持續承壓、波動加大。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資產定價之錨”和重要的避險資產,美債和美元行情經歷了“滑鐵盧”:美債遭遇史詩級拋售,4月9日,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最高漲至4.5%,30年期美債收益率一度升破5%;4月21日,美元指數自2022年4月以來首次跌破99點關口。
“美債收益率暴漲的結果很嚴重。”長城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汪毅表示,一旦火勢蔓延,美元資產的信用崩潰,美債無人購買,美國“借新還舊”的劇本也將無法進行下去。
盡管美聯儲的表態遏制了美國長端國債利率的上行勢頭,但市場人士判斷,這場風波還難言結束。華創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牛播坤表示,近年來,美債供給規模持續上升,流動性不足問題隱現。“對等關稅”政策的反復無常,則進一步加劇了美債市場的脆弱性。
“美債作為安全資產的屬性受到挑戰,顯著加劇美元相關資產的波動。”牛播坤認為,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出現裂痕,全球貿易及貨幣體系等多項秩序重構或進入加速期。
此外,“對等關稅”政策也大幅提高了全球非美國家與美國的貿易成本,加劇全球經濟走弱及商品需求轉弱預期。原油、銅等大宗商品價格承壓,黃金等避險資產價格則持續創新高。
將引發全球金融市場深刻變革
丁志杰認為,“對等關稅”政策還將對全球貿易和金融市場產生長期影響。
首先,經濟主體融資成本將上升,債務風險可能加劇。反復無常的“對等關稅”,增加了進口成本和貿易不確定性,引發金融市場動蕩,推高全球長期借貸成本,金融機構需要重新評估企業的信用狀況和經營風險。
其次,金融機構面臨信貸風險與跨境業務調整。加征關稅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構和貿易成本上升,降低企業利潤前景,可能使企業推遲跨境上市或并購計劃,影響企業債券信用評級。
再其次,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難度將有所加大。金融機構面臨不確定的國際金融環境,需要對風險管理模型重新校準,納入更多風險因子,考慮更多極端情景。
最后,各國或將被迫調整國內經濟政策應對關稅沖擊。美國“對等關稅”政策或將引發其國內滯脹風險,影響全球供應鏈穩定和經濟增長預期,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也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中國應對外部沖擊更從容
“從中國的情況看,盡管我國外貿出口和資本市場會在短期內承壓,但鑒于我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和強大的產業鏈韌性,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丁志杰表示,我國應對貿易摩擦的經驗更豐富,出口結構更多元,產業鏈完備性和供應鏈韌性也更強,應對外部沖擊也將更加從容。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認為,當下,中美經濟周期相對位置較此前而言對中方更加有利。中國的對沖政策儲備足、空間大,并且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革命浪潮中處于領先水平。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企業出海,拓展新興市場,共建‘一帶一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對美出口依賴度已大幅降低,這也將增加我國在對美博弈過程中的經濟韌性,提升博弈優勢。”董忠云表示。
從資本市場的視角看,中信建投證券研究所所長武超則認為,科技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力量,中國正在科技產業的賽道上迅猛奔跑,也帶來了巨大的投資機會。
比如,在AI領域,中國科技公司展現出強大實力,開發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目前中國在人形機器人技術專利申請數量和有效專利數量上均位居全球第一;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中國的創新投入也產生了顯著的溢出效應。
德意志銀行、高盛等外資金融機構也看好中國經濟與科技發展前景。德意志銀行發布的中國股市研究策略報告稱,2025年將成為全球投資界重新認知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一年。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