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3萬億元關口僅半年后,ETF規模再創新高。據公開數據,ETF市場規模在近期首次突破4萬億元,是繼2024年9月首破3萬億元后,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總規模快速增長背后,當前共有6只權益ETF的規模突破千億元,“百億”隊伍更涵蓋72只產品。展望后市,有業內人士認為,ETF發展仍面臨產品同質化、風險管理工具不足等問題,且規模有望進一步向寬基集中。還有觀點指出,ETF規模突破歷史新高背后存在結構性機遇。
首次站上4萬億元大關
據Wind數據,4月17日,ETF規模達4萬億元,也是該類產品首次站上4萬億元大關。截至4月18日收盤,ETF規模達4.01萬億元。
近年來,ETF規模屢創新高?;仡櫞饲?,2020年10月,ETF規模首次破1萬億元大關;2023年8月,ETF規模突破2萬億元;2024年9月,ETF規模站上3萬億元關口。換言之,距離突破3萬億元后僅半年有余,ETF規模再次實現跨越式發展。
具體來看,當前共有6只ETF的規模突破千億元,分別為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易方達滬深300ETF、華夏滬深300ETF、華夏上證50ETF、嘉實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截至4月18日,6只ETF的規模依次為3757.12億元、2599.62億元、1906.83億元、1649.54億元、1647.76億元、1089.3億元。包括上述6只產品在內,當前共有72只ETF規模超百億。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總經理兼投資總監趙云陽認為,指數化投資在過去幾年中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策支持、市場需求、產品創新和市場生態建設是主要推動力。首先,在政策支持方面,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近期出臺的《促進資本市場指數化投資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了指數化投資的發展方向和支持措施。同時,中國證監會推動了ETF注冊發行的簡化流程,提高了產品上市速度,降低了市場進入門檻。其次是市場需求。隨著投資者對被動投資工具的認可度提高,ETF等指數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養老金、保險資金等中長期資金對指數化投資的配置比例逐漸增加,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再者是產品創新。在中國證監會、交易所和基金公司共同努力下,市場不斷推出新的ETF產品,如中證A500指數、科創200指數、自由現金流ETF等,為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提供了更多選擇。此外,是市場生態。在交易所、指數編制機構、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多方協作下,共同提高了投資者對指數化投資的認識和接受度,推動了指數化投資生態的完善?!壁w云陽說道。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0日,當前仍有超30只ETF提交注冊申請待獲批。若相關產品獲批發行上市,ETF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突破新高后存結構性機遇
在ETF市場規模增長的同時,“國家隊”也在近期公開表示已增持部分ETF。
4月7日,中央匯金公司公告稱,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充分認可當前A股配置價值,已再次增持了ETF,未來將繼續增持,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同日,中國誠通旗下誠通金控和誠旸投資增持ETF和中央企業股票,堅決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行。與此同時,中國國新旗下國新投資有限公司也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ETF,積極支持關鍵領域科技創新,為維護市場穩定運行貢獻力量。
“國家隊”的增持,無疑為ETF市場的發展注入信心。不過,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當前指數化投資發展仍面臨部分問題待解。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為,當前,指數化投資面臨三重核心挑戰。市場波動性方面,近年來全球市場“黑天鵝”事件頻發,被動投資“下跌時滿倉硬扛”的特性導致回撤控制難題。跟蹤誤差管理層面,成分股停牌、匯率波動、大宗交易沖擊成本等因素導致部分ETF跟蹤誤差相對較高。另外,產品同質化競爭尤其突出,深層矛盾在于產品供給與投資者真實需求錯配,個人投資者需要更具場景化的解決方案而非簡單工具,機構客戶渴求定制化指數卻受制于產品開發機制。
中國企業資本聯盟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也提到,目前我國ETF仍以A股寬基和行業主題為主,部分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策略類和跨境類的股票ETF、商品ETF等還有較大的開發創新空間。雖然我國已經推出了一些風險管理工具,但與海外市場相比仍不夠豐富,如股指期貨、ETF期權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資者的風險管理與財富管理需求。
隨著ETF市場規模不斷增長,這類產品后續發展趨勢又如何?趙云陽表示,有幾個趨勢值得重視。一是規模進一步向寬基集中。美國的標普500ETF、全美ETF等寬基ETF規模在萬億美元級別,國內的寬基ETF從2023年開始增速顯著加快,但體量目前還較小,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二是產品創新空間巨大。例如運用期權的下跌保護、備兌增強等策略ETF,透明模式的主動ETF等,近年來海外發展迅速,是新產品的主要發展方向。三是重要的細分科技布局越來越多。隨著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科技等技術的突破,細分科技方向的ETF將有巨大需求。
郭濤認為,ETF規模突破歷史新高背后存在結構性機遇。宏觀經濟層面,全球利率下行周期催生資產配置轉換需求,ETF規模逆市增長的趨勢,顯示其“越跌越買”的資產配置邏輯獲認可。政策維度看,個人養老金賬戶投資范圍擴大,保險資金權益配置比例松綁,兩者合計為ETF市場帶來超萬億增量空間。市場結構演變中,機構投資者的配置型需求推動ETF向“流動性蓄水池”轉型。
在郭濤看來,未來ETF演進將呈現三大趨勢:產品創新進入“微賽道”時代,如專精特新、ESG因子加權等特色ETF占比或將突破20%;運營模式向“投顧驅動”轉型,智能算法結合客戶畫像的定投組合服務覆蓋更多投資者;全球化配置需求激增,中日韓ETF互通、滬港深ETF等跨境產品規模有望在未來三年翻番,若QDII額度擴容也將催化更多境外資產配置工具落地。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