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歐盟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進行了磋商,但并未取得任何成果,歐盟方面表示將繼續推進關稅反制措施。據悉,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周一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以及貿易代表格里爾,會面持續約兩小時,但他們的談話沒有取得什么進展。
本周特朗普重申了他對歐盟的不滿,“歐盟占了我們很大的便宜,他們不買我們的食品,不買我們的汽車”。此外,美國還進一步加大了對歐盟的壓力,宣布對進口藥品和半導體行業進行調查,這可能令美國掀起的貿易戰進一步升級。
歐盟委員會貿易發言人奧洛夫·吉爾聲稱:“正如我們從一開始起就倡導的那樣,我們更喜歡通過談判解決問題,而不是加征關稅,關稅會損害我們各自的經濟、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吉爾評論稱,這是意料之中的,歐洲人已經對這些領域的關稅提出了“強有力的應對方案”。“如果談判不能取得成功的結果,委員會還將繼續推進反制措施籌備工作。一切都擺在桌面上。”
據了解,歐盟對美國出口最多的產品是醫藥、車輛和機械。數據顯示,2023年歐盟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總額為480億歐元。這可以分解為1570億歐元的商品貿易順差和1090億歐元的服務貿易逆差。
實際上,歐盟此前已通過了對美貿易反制措施。第一波反制針對特朗普上個月對歐盟加征的25%鋼鋁關稅,將對涉及約21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征關稅,大部分商品將適用25%的稅率。
不過在特朗普宣布暫停對等關稅后,歐盟方面也同意將原定于4月15日針對美國關稅的反制措施暫停90天。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警告稱,如果后續談判不能令人滿意,歐盟將繼續采取反制措施。
馮德萊恩周三表示,在特朗普政府的領導下,此前所熟悉的西方已不復存在,如果美歐談判未能達成解決方案,美國的制成品和數字服務都可能成為報復目標。
歐盟匯編的數據顯示,歐盟已擁有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網絡,覆蓋約75個合作伙伴,貿易額超2萬億歐元。其中,跨大西洋商品和服務貿易額已達1.6萬億歐元。
謝夫喬維奇在最近一次講話中直言,美國占全球商品貿易的13%,歐盟的目標是“保護剩余的87%,并確保全球貿易體系對我們其他國家有利”。
馮德萊恩還表示,歐盟將進一步轉向亞洲,并表示將探索與《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加強合作。該協定涵蓋從澳大利亞到加拿大的貿易區。新西蘭總理拉克森提議以該協定為基礎,與歐盟就構建一個基于規則的貿易集團達成更廣泛的協議。
新加坡媒體指出,歐洲和中國都是強大的經濟體,二者的接觸或會吸引其他參與者加入一個意愿聯盟,以保持全球需求強勁,防止出現毀滅性經濟衰退。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副院長陳占明分析認為,歐盟的這一次目光轉移,是充分地權衡了美國政府對外政策不確定性后,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戰略選擇。甚至已經有人提出,雖然美國市場很重要,但除此以外的市場更重要。中歐之間的貿易加強,有三大好處:
貿易的增長,會使得中歐雙方的民眾獲得更大的收益;從產業鏈的角度上來看,生產的產品多了,產業鏈的外溢會導致周邊國家,如東盟、日韓等獲得產業鏈外溢帶來的好處;中歐合作的強化,能夠給其他遭受美國關稅霸凌的國家做出榜樣,即除了妥協,仍有應對之策。
此前,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在接受法國媒體采訪時就表示,盡管美國關稅政策會對歐洲經濟造成“短期干擾”,但這對于歐洲來說是一個“獨特機遇”。波蘭國際關系中心主席博尼科夫斯卡也表示:我們不喜歡特朗普政府的行事方式,美國不是我們唯一的貿易和投資伙伴。
不過,法新社援引專家的話稱,歐盟的多元化努力可能會遇到障礙,其中包括美國擁有全球難以企及的市場力量和需求,這使得美國很難被取代,尤其是在短期內。歐洲政策中心的研究員瓦格·福克曼表示,重新規劃貿易路線和貿易額需要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這次“轉向”不太可能毫無痛苦,但正如馮德萊恩女士及其同事經常指出的那樣,“美國消費市場規模龐大,但并非萬能的”。報道稱,歐洲的基本戰略是明確的:它正在推動與美國達成協議,但它也認識到世界正處于變革的風口浪尖,并希望利用這一局面取得成功。“不改變不是一種選擇。”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