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趕廟

2025-04-18 13:54:05 作者:賈志強

20250418110606522-41-ba268.jpg

故鄉人把逛廟會稱作“趕廟”。

在過去,每個村莊都是有廟的。廟自然是供奉神仙的地方,有的村莊大些,可能有多座廟宇,有的村莊小些,可能只有一座,有的廟宇參參差差幾進院落,多位神仙各有道場,和平共處,有的廟宇零零落落只有一龕,一位神仙獨處一隅,怡然自得。當年破“四舊”的時候,廟宇首當其沖受到沖擊,塑像被毀,廟祝被逐,剩下空空的房子多做了學校或倉庫。

改革開放以后,村里的話事人便開始張羅重修廟宇,一拍即合,一呼百應,房屋修繕,重塑金身,找回那些丟失的精神信仰,重拾那些曾經的集體記憶。

神仙在成為神仙之前也是凡人,也有出生年月生辰八字。人們為了表達敬仰、祈求庇護,便選擇在神仙誕辰為其慶生,開展宗教祭祀,這便是最初的廟會。有多座廟宇、供奉多個神仙的村莊不可能為每一位神仙過生日,便確定一位神仙作為護佑村莊的主神,他的生辰便成了這個村莊的廟會時間。

村莊的小廟一般沒有廟祝,平時都落了鎖,只有一些善男信女不定期進去灑掃,再為神仙燃炷香、上點供,像照顧一位與世無爭的尊者。但到了廟會前幾日,廟門便會打開,燃起長明燈,獻上凈心茶,更換鮮花供品,一如為家中的長輩祝壽,里里外外煥然一新,來趕廟的人們絡繹不絕,有的只帶了一顆誠心,有的也帶了香燭供品等生日禮物,于是,香煙便在小廟的上空裊裊升騰。

趕廟大多都要唱戲。戲是唱給神仙看的,當然也是唱給鄉民看的。所以,戲臺正對廟宇,人們臺前就緒,或坐或立,看臺上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看世間風云變幻大江東去。有些戲曲老饕對戲文早已爛熟于心,一邊小聲跟著哼唱,一邊用腳打著節拍,完全陶醉其中。唱戲一般為“兩開箱”,下午場和夜場,“三開箱”就有點麻煩,唱戲的累,劇團人員少,一天三場戲差不多每個人都要場場上,身體、嗓子都受不了。看戲的也累,不看覺得可惜,仿佛美味到了嘴邊卻不去張嘴,要看又實在是體力不支,畢竟真正看戲的都是上了年紀的群體。

過廟是村里盛大的節日,有時甚至會超過春節。住在村里的人們自不必說,在廟會正日的前幾天便著手準備,買酒買菜,呼朋喚友,“后天俺村趕廟了,大家來熱熱鬧鬧”。住在城里的人們也擠出時間,拖家帶口回到村里,一時間,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一派少有的人丁興旺的景象。

人流的聚集催生了商品貿易的發展。小商小販對各個鄉鎮每個村落的廟會時間了熟于胸,穿梭于各個廟會之間,還沒到廟會的正日,便早早來擺攤,以求占據一個最佳的位置。有賣日雜用品的,有賣主食零嘴的,有賣衣服鞋帽的,有賣花草樹木的,現在還增添了兒童的游樂設施,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買不到。當然都是地攤貨,不是什么大牌,質量問題不必太過較真。

過去趕廟可沒這么豐富。

記得剛改革開放那會兒,廟會上除了日雜就是賣飯,而賣飯主要就兩種吃食——拉面和油條,看一團面在師傅手里一繞一拉一抖一甩,像變魔術一樣成了一碗碗香噴噴的開鍋拉面,便忍不住咽一下口水。而油條更是難得的美食,或走親訪友作為禮品,或家庭自用改善伙食,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現如今,油條、拉面自然上不得臺面,連天南海北的美食都變成了尋常之物,想想真是變化之大,確實不可同日而語。

趕廟會的精髓是“趕”。在廟里許一個小小的愿望,讓神仙保佑一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順便聽一下臺上紅牙檀板低回婉轉,感受昔日的盛世在今天的中國再度夢圓,在廟會的街市上游玩瀏覽,看賣家和買家笑著砍價,看貪嘴的食客不顧形象大快朵頤,看人們摩肩接踵來來往往,然后把一些有用的和沒用的東西帶回家,忽然就生出滿滿的充實感。在人群里你就不會孤獨,在希望里你就不會迷航。

時光變遷,許多村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遷離了原來的地方,卻把廟宇留在了原地。一棟樓可能就是一個村,隔一棟樓又是另一個莊。好在廟會都保留了下來,傳統也保留了下來,每到廟會時間,便在樓宇間的空地上搭臺唱戲、趕集交流。想來,遠在故園的神仙也能聽得見,也能感知到村民又在為他慶生,沒有點先知先覺的真本事又如何能做得神仙?再或者,那些神仙本就住在村民的心里,村民在哪里,神仙便也在哪里安了家。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