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生育促進政策應精準、公平、高效、包容

2025-04-15 10:34:36 作者:婁宇

20250414222812846-2-db59a.jpg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并將這些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舉措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關鍵任務。其中,生育政策和育兒補貼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結合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不難發現,我國正在積極回應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時做到未雨綢繆和長遠布局。

近年來,我國多地政府已經對生育促進政策進行了不同層面的探索,現金支付、所得稅折扣、培訓補貼、購房補貼、托育補貼等方式頻繁出現在各地政府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中??梢灶A見,在黨和國家的倡導下,各地將會集中出臺各種類型的生育促進政策,尤其是育兒補貼措施。隨著政策的陸續出臺,需要尤其關注并協同做好制度的規范性、目標性和公平性。簡言之,應將生育促進政策作為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保障的體系內實現精準、公平、高效、包容。

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社會福利四項基本制度組成。其中,社會福利是體系中保障位階最高的制度,旨在進一步提高國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進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其以公共福利為基礎、職業福利為補充,公共福利面向全體國民,具有普惠性的特點,職業福利因職工所在單位不同而存在差異。在待遇形式上以提供實物和服務設施為主、發放現金為輔,由此來實現普惠性要求的高效和可及。社會救助則是國家通過為依靠自身努力難以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公民提供物質幫助,維護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和人格尊嚴,具有單向性和保底性的特點,以存在救助需求為前提,滿足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因此,應實施嚴格且科學的資質審查機制,并以實物和服務發放為主,以兜底性現金發放為輔。

生育促進政策是老齡化和少子化社會中的一項綜合性社會保障政策,旨在通過政府直接提供物資、發放現金、折抵稅費等方式減輕家庭生育和撫養子女的負擔,提升適齡人口的生育意愿,實現人口數量增長和結構優化的目標。這一政策的結構性特征決定了其各項措施應當分別歸入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體系中,而這兩項制度在基本功能上的差異決定了生育促進政策的各項措施應當精準分工、公平推進、高效實施、包容實現。

首先,精準區分生育促進政策的措施。我國各地實施的生育促進政策大多為現金形式和實物形式的育兒補貼,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實施的按生育兒童數量發放的現金補貼、電子消費券、產婦“一杯奶”生育關懷行動等。這種不區分家庭財產狀況,無差別發放的待遇在性質上屬于社會福利,而社會福利應當以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為主,現金待遇不應成為主流。目前,這種以普惠式待遇為主的生育促進政策雖然發放程序簡易,但是不符合社會保障制度運行的基本原理。而社會救助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雖然采用現金發放的形式,但需要受救助人主動提出申領,并經過法定的審核程序。未來,應精準區分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政策,前者注重政府財政投資和社會捐贈支持的生育友好型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支持的職業福利措施,如建立托育機構、非全日制“媽媽崗”等;后者可以嘗試提高生育子女在低保資質審查中的權重、不將育兒補貼計入家庭收入等措施。

其次,公平推進育兒補貼措施。現金、消費補貼和消費券可以作為輔助性社會福利措施,一方面,這類待遇體現了國家對生育行為的倡導,另一方面,財政資金的支持也體現了全社會對生育成本的共同承擔,生育子女為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貢獻,全社會都是受益人,義務與權益相匹配。只要育兒補貼控制在合理的金額范圍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庭的消費能力,減輕經濟負擔。目前,各地發放的育兒補貼待遇呈現出隨子女數量遞增的特點,如云南省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別發放2000元、5000元的一次性補貼,呼和浩特市為一孩家庭發放育兒補貼1萬元、二孩家庭5萬元、三孩家庭10萬元。生活經驗表明,養育子女的成本并不會呈現出邊際效應遞增的趨勢,也就是說,多子女家庭不會比單子女家庭支出超出幾何倍數的養育成本,而每個子女作出的社會貢獻是均等的,因此,依據社會福利普惠性特征,未來應公平對待生育家庭,按照養育子女的數量均等發放貨幣形式的育兒補貼。

再次,提升福利待遇領取的效率和可及性。社會福利分為公共福利和特定福利,前者向全體國民提供,后者向特定群體提供,如少年宮向適齡青少年開放,無障礙設施由殘疾人專屬使用等,無論哪一種類型都比較容易識別待遇領取人的條件,不設前置性、甄選性條件,這與為生活需求提供最低保障的社會救助有著明顯的區別:社會福利的目標是普遍提高生活質量,使全體國民在既有生活水平之上“錦上添花”,而社會救助旨在對特定群體“托底線、救急難”。如果享受社會福利待遇也設置嚴格的申領條件,那么將無法實現其普惠性的政策目標。今年2月出臺的《江蘇省關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提出了“優化經辦服務,推進實施生育津貼免申即享”的方案,在江蘇大部分地區,產婦在醫院正常進行生育登記后,無需額外申請,產假結束后津貼便可直接到賬,很好地契合了社會福利待遇的特征,未來可總結相關做法和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另外,實現待遇領取人群的包容性。各地發放的各類實物型和貨幣型生育補貼都是由地方財政負擔的,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與本地戶籍捆綁在一起,持外地戶籍在本地就業的人群無法獲得相應的待遇。如呼和浩特市規定,夫妻雙方戶籍地均為呼和浩特市或一方戶籍地為呼和浩特市,在呼和浩特市居住、工作、生活,要求人、房、戶一致且新生兒首次落戶在呼和浩特市,才有資格獲得育兒補貼,對戶籍的要求較為嚴格。目前,我國異地靈活就業人員眾多,且大多處于婚育年齡,在就業地生育的情況較為普遍,新生兒在一二線城市落戶的條件較高,過于嚴格的戶籍綁定要求將導致很多非本地戶籍的生育家庭無法獲得各類育兒補貼,而這些就業人員為繁榮當地經濟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未來,各地可設定在本地持續工作的年限,將滿足相關條件的人群作為申領待遇的主體,增加生育促進政策的包容性。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