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益標準主辦、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的“第十三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日前在成都召開。多位理財公司負責人在會上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已經邁入資管新規全面實施后的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生態日趨成熟多元,整體從監管體系、政策調整、業務模式、數字化轉型等多維度實現了革新與蝶變。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所長、普益標準專業委員會主任翟立宏表示,資管新規后的“二次轉型”成效顯著,銀行理財市場呈現出規模持續擴容與結構深度調整并存的態勢。政策層面,新“國九條”明確鼓勵銀行理財和信托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提升權益投資規模。這一舉措在拓寬銀行理財投資邊界的同時,更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與此同時,翟立宏表示,銀行理財產品端創新加速,一方面,更多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的主題型產品應運而生,如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專項理財產品。另一方面,“固收+”產品的設計愈發精細化,借助AI算法進行動態調整,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更好地匹配投資者多元化的風險偏好。
中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黃黨貴表示,未來理財公司需在渠道建設、產品研發、資產配置等方面持續發力來做好“五篇大文章”,一是創新開發智能投研,為資產配置策略提供支持;二是完善智能客服系統,逐步實現全渠道生態融合;三是深度挖掘客戶需求,細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提升風險監測能力,打造全流程智能風控體系。
興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嵩認為,理財公司要堅持長期主義,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要真正從產品布局和資產配置多元化入手,推動構建多元化、差異化、可持續的理財業務模式,具體可以從三個方面去探索:一是積累更強的能力,構建“投研、風控、科技、服務”四位一體的資管能力體系,將各項能力建設落腳到客戶服務層面,提升客戶體驗,創造多元價值,真正實現行業的轉型;二是匯聚更多賦能,與業務鏈條上的各方協同配合,積極融入投行生態圈、財富生態圈、投資生態圈和客戶朋友圈,為行業轉型升級蓄勢賦能;三是創造更多的收益,在短期與長期的沖突中,秉承長期主義的理念,堅持“適當性、適銷性、適配性”的理財服務基本原則,確保產品創設、發行和管理的全流程符合客戶利益、監管要求和政策導向,為客戶創造持續、穩定的收益。
浦銀理財黨委書記、董事長何衛海認為,在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產業體系加速重構、科技驅動行業躍遷的時代背景下,在政策引導和科技賦能的雙重驅動下,資產管理機構不應只是“資本管理者”,而應成為“產業協同者”“創新引導者”與“科技融合者”。浦銀理財將繼續以“智”為翼,以數智化建設賦能科技金融,不斷深化智能平臺建設、豐富投資工具體系、提升資產配置效能,以更加專業、精準、可持續的金融服務,助力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和壯大,讓金融活水精準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信銀理財總裁董文賾看來,銀行理財將成為“固收產品的重要供給者”和“含權產品重要供給者”,既要鞏固低波穩健產品優勢,也要積極布局固收+及含權產品,滿足差異化需求。在新趨勢層面,一是立足客戶需求,夯實高質量發展新起點;二是搭建“四維九度”投研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支撐;三是貫通“六位一體”,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機制;四是著眼數智賦能,打造數智化營銷中臺,且全面啟動人工智能+計劃;五是踐行“國之大者”,圍繞產品端、資產端、普惠金融及數字金融,推動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與民生需求,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方向。
在養老金融層面,貝萊德建信理財總經理張鵬軍介紹,在實踐層面,貝萊德建信理財引入海外經驗,洞察養老金融趨勢,踐行金融科技賦能,共建養老金融生態,并持續在養老理念推廣、養老投資服務、產品創新迭代等方面進行深刻探索。他還提到,為應對長壽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需用數據破除認知迷霧、借科技跨越投資鴻溝、推動養老金融從國家責任轉向全民共建。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教授、普益標準首席經濟學家王鵬在對近期形勢分析與大類資產展望時表示,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在上升,未來全球大類資產配置將面臨巨大考驗,黃金方面,不確定性攀升邏輯不斷演繹,黃金的避險屬性持續彰顯;利率債方面,利率長期低位或將支撐債券市場中長期保持強勢,但短期內風險偏好抬升、債券供給增加、監管力度加強等因素或有明顯影響;股票方面,股票市場波動明顯增加,權益類資產的整體風險加大;大宗商品方面,在滯漲、地緣沖突等背景下,大宗商品或將存在階段性投資機會。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