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5天的談判后,當地時間4月9日,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和基督教社會聯盟(基社盟)組成的聯盟黨與社會民主黨(社民黨)宣布達成聯合執政協議。這也標志著中右翼聯盟黨與中左翼社民黨將聯合組建德國新政府,德國候任總理、聯盟黨領導人默茨最快將于5月出任德國新總理。之后,默茨需要帶領德國新政府應對美國關稅、移民、俄烏沖突等棘手問題。當天,聯盟黨和社民黨公布了長達144頁的聯合執政協議,目標是為德國企業減稅、刺激經濟并大幅收緊難民政策。
聯盟黨雖然在2月份的選舉中得票位居第一,但未能獲得多數席位,極右翼的德國選擇黨則位居第二。此后,默茨與德國社會民主黨之間進行了數周的討價還價,最終達成了這項協議。
路透社從一份文件獲悉,除總理之外,聯盟黨成員還將擔任外交部、內政部、經濟部、衛生部、交通部等9個部門的部長。社民黨則負責財政部、國防部、司法部、環境部等7個部門。上述方案須通過在線投票,以求獲得社民黨35.7萬名成員中的多數支持。假設在4月底前能獲得支持,默茨可能將于5月初在德國聯邦議院正式宣誓就職。
聯合執政協議指出,在能源上,新政府計劃下調電力稅和電網費讓電費至少下降5歐分。新政府還準備大力提升天然氣發電能力,廢除要求逐步淘汰化石燃料供暖的法案。但協議承諾將遵守歐盟目標,到2040年將溫室氣體凈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的基礎上減少90%。
在稅收和貿易上,新政府計劃改革企業所得稅系統,目標是從2028年開始的五年中,企業所得稅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從2026年開始,餐飲業的增值稅將從目前的19%永久性降至7%。針對與美國的貿易,新政府的中期目標是與美國達成自貿協議。短期內,新政府尋求避免與美國發生貿易爭端,努力讓美國與德國共同降低進口關稅。
默茨此前已經表示要加大政府投入重振德國經濟和國防。3月,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了聯盟黨和社民黨在組閣談判中提出的巨額財政方案,向德國基礎設施和國防產業注入近1萬億歐元。其中,德國政府被允許設立5000億歐元的特別基金,用于基礎設施投資和氣候保護措施。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朔表示,組閣協議的達成,說明德國政府基本上定型了。組閣協議達成以后,默茨的總理提名很快會提交到聯邦議院進行最終的表決,因為兩黨合計的席位超過了聯邦議院的半數,所以通過的結果基本上是肯定的,而且默茨此前就說過,要在4月20日以前完成相關的組閣任務。現在的情況說明所有談判的進展都是比較順利的。
盡管協議達成,但聯盟黨和社民黨在政策理念上存在分歧,默茨后續執政過程仍將面臨不少挑戰。王朔表示,盡管社民黨和聯盟黨是中左、中右的兩大傳統政黨,他們的路線都偏向中間,但是實際上具體的政策理念其實是有很大不同的,一個是更偏向效率,一個更偏向于保護。兩黨在難民政策、財稅改革、債務剎車等很多關鍵問題上,一直都有比較嚴重的分歧,比如,聯盟黨提出驅逐非法移民的5點計劃非常嚴格,而社民黨持相對反對的態度;社民黨要推動對富人征稅,聯盟黨也不贊同。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也指出,新政府的首要任務是重振經濟。聯盟黨推崇自由市場經濟,主張松綁中高收入群體稅收以激發活力;而社民黨與綠黨更關注社會公平,傾向于補貼中下層,涉及債務剎車等的爭端。這兩種思路本質對立,如何調和將是內閣的關鍵。此外,能源成本高企、產業競爭力下滑等結構性難題,均需新政府拿出切實方案。
經濟領域外,新政府還準備推出德國近年來最嚴格的移民政策。新措施包括暫停移民家庭團聚政策兩年;停止所有聯邦層面的難民接收項目,未來不再設新項目;拒絕尋求庇護者通過陸路進入德國;盡快遣返來自敘利亞和阿富汗的難民,有犯罪記錄和被視為危險分子的難民將首先被遣返。
在2015年的歐洲難民潮中,德國是接受難民最多的歐盟國家,對100多萬來自敘利亞、阿富汗等國的難民打開大門。在俄烏沖突中,德國繼續接收上百萬烏克蘭難民。隨著德國經濟下滑、襲擊事件頻發,國內的反移民和反難民情緒也在上升。
正是由于選民對移民和難民政策的不滿,在2月的德國聯邦議院(下議院)選舉中,極右翼德國選擇黨一躍成聯邦議院第二大政黨,為歷史上首次。德國選擇黨已經準備好在聯邦議院中挑戰新政府的改革方案。
默茨在周三的講話中表示,新政府的目標之一就是消除德國選擇黨在下一次選舉中勝出的風險,“我們的任務是展示德國的政治中間派能夠解決問題”。
如今,美國的一系列政策持續沖擊著世界,包括歐洲。德國萊布尼茨經濟研究所表示,德國經濟今年不會出現有意義的增長,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會帶來更糟糕的結果。在丁純看來,德國對美關系面臨最大變數。此前特朗普公開支持選擇黨,并抨擊德國“依賴美國保護”,這種裂痕短期內難以彌合。
而在歐盟內部,丁純認為德國需重拾領導力,尤其在俄烏沖突、能源安全、產業補貼等議題上。但經濟疲軟可能限制其行動能力——若德國自身財政捉襟見肘,便難以為歐盟集體項目提供足夠支持,這也體現了德國重振經濟的重要性。
此外,默茨在對華政策上的走向備受關注。北京外國語大學區域與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近期在接受采訪時分析稱,從默茨目前的表態來看,他似乎是在尋找一條所謂的“平衡路線”。
“一方面,德國在經貿領域對中國有切實的需求,尤其是在默茨致力于解決德國經濟問題的背景下,與中國開展合作尤為重要。另一方面,為了適應西方或歐洲的對華政策,他在一些政治外交問題上可能會有一些強硬的表態。”
2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就德國選舉結果表示,建交53年來,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中德關系,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贏、求同存異的原則,發展雙邊關系。中方愿同新一屆德國聯邦政府一道,鞏固好、發展好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
林劍強調,德國和歐盟具有全球影響,中方樂見德國和歐盟在全球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支持歐洲一體化和歐盟的戰略自主,愿同德方、歐方共同努力,繼續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貢獻力量。
事實上,中國和德國互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 2025年初發布的報告顯示,2024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為2470億歐元。這一數據表明,中德經貿合作的基礎依然堅實。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