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是中國人的人情世故,也是通行于民間的一大傳統禮俗。以適當的禮物表示必要的禮行,既能表達對親朋好友的祝福和尊重,又有助于維系感情、密切關系和增進情誼。
鄉下民間送禮,除平常親戚間相互看望送禮外,其他主要有壽禮、月子禮、拜年禮,以及結婚禮、建房禮、喬遷禮、奔喪禮等紅白喜事禮。
過年走親戚送禮,是鄉下親戚間最經心、最集中、最普遍的禮行,各家主要長輩親戚都要走一遍。記得在過去的歲月里,老家陜南那一帶,每到十冬臘月,各家都要扯上幾架掛面,吊幾壇子包谷酒或柿子酒,以備過年待客和送禮。過年送禮的禮品通常為兩包掛面(四斤)加兩瓶自釀酒。也有日子好過的人家過年是要打點心、炸麻花的,過年送禮就送兩包點心(二斤)加兩瓶自釀酒,或一捆麻花(二十根)加兩瓶自釀酒。也有送一吊臘肉加一瓶自釀酒。這些都算是比較排場的禮行了。
俗話說,娘親舅大,過年給舅家拜年送禮是少不了的。鄉下人講究初一不出門,初二開始拜大年。小時候,筆者就曾多次與長兄一起代表父母,于大年初二去給舅家拜年。禮品有時是兩包掛面加兩瓶包谷酒,有時是一捆麻花加兩瓶包谷酒。路是翻山越嶺地難走,而肩上一截竹竿挑著的卻是體面和愉悅。外孫上門拜年,舅家自是滿心歡喜,有時會噼里啪啦放一掛小鞭炮相迎。不一會兒,又會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下著柿子干的甜酒酬勞。如遇客人較多,舅家便會設宴酬客,作為外孫的我們有時還能尊享一回上席待遇。
在鄉下,壽禮很少大操大辦,一般僅限于主要親戚上門送禮拜壽。禮品通常是白糖、餅干、點心、蒸饃、香煙、自釀酒等吃食搭配。月子禮與壽禮相仿,范圍一般也僅限于主要親戚,禮品通常為兩包掛面(四斤)加一斤紅糖,或幾斤灰面(面粉)加十至二十枚雞蛋之類。
而婚喪嫁娶和建房、喬遷等紅白喜事則有所不同,主家通常都要隆重地過三天事,大擺宴席待客(亦稱“過客”)。這時,不僅沾親帶故的親朋好友都會一個不落地登門搭禮,而且全村家家戶戶也都會延續互助傳統,伸出援手,既隨禮又前來幫忙。凡遇這類事,送禮通行的慣例是,主要親戚通常會送半只豬頭肉加兩瓶自釀酒,或一籃豆腐、一籃洋芋(亦有一籃紅薯或一籃蘿卜)加兩瓶自釀酒。這就算是比較重的禮當了。而其他一般親戚和村人隨禮通常是一籃洋芋,或一籃紅薯,或一籃蘿卜,或兩瓶自釀酒。約定俗成的規矩,也都是比較得體的。過一場紅白喜事,主家所收的各類禮物堆積如山。
隨著時代的變遷,鄉下送禮的情形早于改革開放初期就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壽禮、月子禮和拜年禮開始出現煙酒茶和保健品等各類很排場的禮盒。而其他紅白喜事送禮,包裝精美的各類瓶子酒也開始取代自釀酒。再后來,又悄然興起了現金送禮。只不過,起初送禮的禮金一般都很低,主要親戚一般就三元錢,至多不超過五元。其他沾點親帶點故的親戚一般就兩元,不沾親不帶故的村人隨禮也就一兩元,幾乎沒有超過三元的。
記得在部隊服役的我,有一次回家過年正趕上一鄰居辦婚事,我便也拿出五元錢去隨禮。誰知岳父卻阻擋著說,什么關系送什么禮,不能亂來。你與他們非親非故,這個禮可送可不送,要送就隨大流送個兩三元就很好了,送五元不合適。于是我就隨了三元禮。結果一看禮簿,除主要親戚外,在普通客人中,居然算是最高的了。
后來,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鄉下紅白喜事送禮也在逐年加碼,一路上漲,至千禧之年,紅白喜事送禮普遍漲了十倍,一般都在幾十元至上百元。2010年以后,主要親戚送禮已漲至五百元,次要親友和村人隨禮分別漲至二三百元和一百元。比之改革開放前,漲幅達百倍以上。
按照傳統習俗,鄉下送禮的禮品講究好事成雙,雙禮搭配才體面、排場,故遇紅白喜事時,主要親戚一般少有人送單禮。而送禮金就不一樣了,禮金可以是雙數,亦可是單數。但卻很忌諱“3”“4”和“7”。尤其是婚禮的禮金,一般都選擇寓意好的數字,比如“6”寓意六六大順,“8”意味著發財,“9”代表著長久。受禮者會感到高興。
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即送禮要還禮,否則就不合乎禮數。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言:“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彼赃^紅白喜事時,主家都要設禮房,安排有專門的禮房先生負責收禮,并在禮簿上一一記載下來。禮簿其實就是一本人情賬,是要長久珍藏保管的。一來是為著念及人情,記著他人的好;二來是為日后遇對方過紅白喜事時,好依照禮簿一一還禮。
送禮送的是人情,是心意,重要的不是禮品本身的價值,而是這種禮行所表達的情義。所以送禮以適度為好。禮行到了,心意到了,就合適。一旦失度,就有違常理,輕則讓人笑話,重則惹出事端,讓對方不愉快。改革開放之后,鄉下送禮送得越來越重了,這倒也無可非議。但時下有些地區送禮送得有些變味了,出現了好面子、相互攀比的不良風氣,禮金加碼加得越來越離譜了。主要親戚隨禮動輒上千,甚至幾千元。其他普通關系或村民隨禮也已漲至數百元,一年光隨禮就得花上一大筆錢,使得一些收入不高的人苦不堪言。
好在如今隨著新農村建設推進,正倡導移風易俗,在發揚光大優良傳統禮俗的同時,逐漸破除落后的陳規陋習。已有為數不少的鄉村統一規定了紅白喜事隨禮標準,使送禮禮俗回歸正常。如有的村鎮對紅白喜事隨禮作出明確規定,主要親戚一般不超過五百元,其他一般親戚二三百元,鄰里村民一律一百元。既傳承了禮尚往來的傳統禮俗,又遏制了講面子、搞攀比的不良風氣,頗受廣大群眾的稱贊和歡迎。實乃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