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白煥霞 溫子瑞)近年來,神木市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把產業發展作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堅持把群眾參與、群眾受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各村組因地制宜發展村集體主導產業,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通過自主、委托、合作、租賃、參股等經營方式,探索多元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集體強、產業興、村莊美、百姓富的新路子。
“抱團養牛” 村民過上“牛”日子
走進馬鎮鎮劉楊家溝村集體經濟養殖場,標準化牛舍整齊排列、干凈整潔,標準化育肥場、青貯飼料池等一應俱全,一頭頭體格健壯的生態黑牛正在悠閑進食。
“劉楊家溝村集體養牛場于2020年開始建設。共投資600余萬元,建成養牛棚14座,采取鎮村共建、村組管理、個戶養殖的模式,將養殖戶的牛統一管理,統一防疫,調動村民肉牛養殖的積極性。主要養殖品種以安格斯牛為主,目前存欄肉牛近1000頭。”劉楊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馬啟義介紹。
近年來,劉楊家溝村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的“牛鼻子”,圍繞“農業增效、群眾增收”這條主線,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整合各類資源建成標準化肉牛養殖場以及配套設施,以“鎮村共建+村組管理+個戶養殖”的模式,鼓勵引導群眾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之路,努力把肉牛養殖業打造成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富民產業。
“養殖場每年存欄肉牛300余頭,為村集體增加收入16萬余元。為節約養殖成本,養殖戶采取種養結合模式,租種村里1200多畝土地,種植青儲玉米、紫花苜蓿,給村集體增加收入,同時收購周邊農戶玉米、秸稈,為周邊農戶也增加收入。”馬啟義說。
發展肉牛養殖產業,不僅穩定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還帶動農戶種植飼草、回收秸稈,實現種養殖產業銜接,增加村民收入,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實現肉牛產業從小到大、從零散到適度規模轉變。
“接下來,我們將與村企結對幫扶企業神木市恒德集團有限公司合作,注冊牛肉商標,打造恒安牛肉品牌,在牛肉品質上下功夫,并繼續做好牛肉深加工項目。針對當前牛肉價格下行壓力,我們計劃從降本增效、產業鏈延伸、市場拓展、風險對沖這幾個方面做好規劃,讓劉楊家溝的養牛產業逐步從靠天吃飯的傳統養殖,向市場導向、全鏈增值的現代化產業轉型。”劉楊家溝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李嘉賓表示。
“資源整合” 村民增收“錢”景好
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與神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和支持分不開。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神木市堅持黨建引領,通過選優配強村“兩委”的“領頭雁”、壯大村級后備力量、深化村集體經濟發展“顧問”工作等舉措,為農村發展打造出一支有思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村帶頭人隊伍。同時,深挖各村自身優勢,在“盤活集體資源”上做文章,引導鼓勵各村與企業、村與合作社聯建聯營抱團發展,從而實現發展互促、互惠共贏。
錦界鎮黃土廟村積極挖掘、利用村內資產和資源,通過村集體出資和村企結對等方式,利用村內閑置地塊修建了2個綜合停車場,提升運輸車輛停車管理服務,為村集體經濟創收,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我們村原來通過村民自籌自建修建了一個停車場,去年收入達173萬元。在村企結對企業的幫助下,我們村又新修了一個,去年收入147萬元。”黃土廟村黨支部書記吳祥林介紹。
像黃土廟村一樣,通過盤活資源、村企結對等方式壯大集體產業的例子還有很多。花石崖鎮高興莊村也在持續提升村集體經濟“造血”功能,不僅整村推進肉牛養殖產業發展,還盤活土地資源,增加村民收入。賀家川鎮喬家村在結對企業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紅棗加工廠,為傳統的紅棗產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讓星星之火點燃村集體經濟燎原之勢。
“我市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過程中,探索出七大路徑引領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全市經濟強村不斷涌現。”神木市鄉村振興發展中心副主任張云介紹,近年來,神木市堅持將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頭號工程”,以黨建引領路徑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以產業蓄能路徑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以資源開發路徑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以合作共贏路徑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以科技賦能路徑讓傳統農業搭上現代科技快車,以人才支撐路徑廣納賢才助力鄉村建設,以農旅融合路徑挖掘鄉村文化底蘊,構建了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機制,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有后勁、群眾增收有保障、集體經濟有活力的創新發展之路。
“截至去年10底,326個行政村村集體經濟組織年收益均達10萬元以上,其中年收益超100萬元的有60個,50-100萬元的有34個。”張云表示,今年,神木將繼續把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核心任務來抓,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農村“資源、資產、資金”三資管理機制,推動集體經濟健康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