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利率最低已破2.5%,貸款額度最高5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7年,震驚不?
近期,消費貸變化不斷,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利率變低了,額度提高了,期限更長了。直觀來看,從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對重點領域的個人消費貸款,給予財政貼息,減輕當期支出壓力”,到《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再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額度,合理設置額度、期限、利率,多家銀行密集“松綁”消費貸的用意很明確,即助力提振消費。當然,銀行也存在自身資金營運、展客獲客的需要。
比起銀行為啥給消費貸“松綁”,更重要的是,大家怎么看。因這一問題關乎政策效果。實事求是地說,部分網友認為消費貸“雞肋”的地方,在于“富人不需要,窮人還不起”。一方面,借錢消費的確要量力而行,理性消費觀念值得點贊。另一方面,不能簡單認為貸款消費就是不理性的超前消費。若在能力范圍內“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其實屬于適度消費。在富人和窮人之間,還有很多暫時需要借錢消費、又有償還能力的人,消費貸不失為一種選擇。
但有人買賬,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多位銀行客戶經理提到,銀行只能盡到告知義務,即在辦理貸款時,提示客戶消費貸款資金禁止用于樓市、股市等投資,卻很難監管資金流向。此外,消費貸提額延期雖有助于緩解短期資金需求壓力,但也可能導致借款人過度舉債,若收入水平不足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還款風險將顯著上升。種種風險都在提示不斷完善風險防范體系的重要性。這也符合相關部門強調的,“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
網友說,“貸款消費,還不是要還”,業內人士說,消費貸“松綁”看似緩解資金壓力的及時雨,實則可能暗藏長期債務陷阱,其實闡述了同一個道理:一筆錢借的時間越長利息越高,月供少了,但資金成本高了。一般情況下,很少有人會長時間靠貸款消費,絕大多數還是會“量入為出”,消費貸提額延期也不可持續。這些都意味著,消費貸“松綁”對消費的促進作用可能是有限的,更偏向短期刺激。
而擴大內需,是一項長期戰略。前不久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上,就有不少專家提到,我國當下面臨的是增長方式轉型問題,即要由以往投資和出口為主驅動的經濟,轉向創新和消費為主驅動的經濟。提振消費不僅是短期經濟修復的抓手,更是長期結構優化的重要路徑,絕不能簡單將一攬子提振消費政策理解為應急之策。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更是直接表示,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長期戰略,努力把消費打造成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壓艙石。
故而,追求立竿見影效果之外,提振消費更需要從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投資效益等方面入手,不斷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更好為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提供支撐。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