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首家擬主動退市的A股上市公司出現,引起市場關注。近日,玉龍股份公告稱,因經營狀況不佳,現金流持續惡化,公司經營面臨重大不確定性,為保護投資者利益,擬主動撤回A股股票在上交所的上市交易。
過去,退市難、退市慢一直困擾著A股市場,備受投資者詬病。總有部分舉步維艱、不再符合上市要求的企業占據市場資源不放手,鉆漏洞、耍財技,想方設法規避退市,披著一副“空殼”勉強續命,既不能從實質上改變公司經營狀況,還影響資本市場投融資功能的有效發揮,干擾了市場的健康有序運行,損害了投資者利益。
誰也不愿被淘汰、當差生,但有時主動退一步,或可迎來海闊天空。擺脫了短期業績壓力,企業可以將目光放在更長遠的戰略規劃上,將精力更多聚焦在公司的主業經營上。重新出發、從頭再來,改善公司資本結構,甩掉老舊沉重包袱,提升創新研發水平,恢復造血能力。直面失敗、痛定思痛,反而可能絕地反彈,脫胎換骨,闖出一條新路。
主動退市并非企業發展的終點,也不意味著資本市場之路的終結。只要能夠重振旗鼓,用心經營,提高質量,涅槃重生可期。根據相關規則,主動退市公司可隨時向交易所提出重新上市申請。A股歷史上首例主動退市的國機重裝,通過剝離不良資產、改善債務結構等措施,優化了公司治理、恢復了持續經營能力,于2020年重返A股市場,一時成為佳話。
體面退場,穩妥善后,保護好中小投資者利益,更是有擔當、負責任的體現。強制退市,特別是觸及重大違法類的強制退市,進入退市整理期時股價往往大幅下跌,對投資者利益造成很大傷害。相比之下,主動退市,企業通過協商機制提前化解風險,避免了市場劇烈波動,為股東提供有序退出路徑,能夠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以玉龍股份為例,其控股股東為中小股東提供現金選擇權,行權價格相較近30日交易均價有所溢價,減少了中小股東的直接損失,體現了對中小股東的尊重和保護。
從被動出局到主動選擇,A股主動退市的企業日益增多,得益于監管部門不斷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支持市場化退出方式。在政策引導鼓勵下,一些績差、不合格企業不再執著于“保殼”,甘愿主動讓出位置,為更具發展潛力的公司騰出空間,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形成優勝劣汰、有進有出的良好生態,對于強化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提高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推動股市平穩運行等均具有積極意義。
也要看到,相較于海外成熟市場,當前A股主動退市比例仍然偏低,未來還需進一步疏堵點、堵漏洞,確保退得下、退得穩。一方面繼續完善中小股東權益保護機制,進一步明確補償標準,并加強異議股東保護,以防“一刀切”導致的利益失衡;另一方面要強化責任追究,對存在財務造假等違規行為的企業必須一追到底,依法從嚴懲處相關責任人,避免主動退市成為企業逃避責任的避風港。
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退市總是與企業上市初心不符,與投資者利益相悖。上市公司還需吸取教訓,搞好經營,提升業績,優化回報,練就一身真本領,爭當資本市場的優等生、常青樹。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