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外貿領域的新興力量,海外倉不僅為傳統外貿模式注入新活力,更是眾多民營企業積極開拓的重要領域,吸引諸多僑商關注。
日前,多名業內人士接受采訪表示,海外倉在跨境電商生態中的角色不斷演進,在解決跨境物流痛點、助力中國品牌出海、融入全球市場等方面貢獻力量。
德國江蘇總商會副會長王培謙表示,歐洲的海外倉模式始于2010年前后,其誕生源于跨境電商賣家對運輸時效要求的提升,以及為化解關稅、退換貨等問題引發的海外買家購買疑慮。
2012年,王培謙開始創建海外倉,彼時跨境電商多售賣電子數碼、服裝、首飾等小件商品,倉儲要求不高,初期投入少,業務發展卻非常迅猛,單倉庫存近萬,客戶超百,日均單量數千單。
此前,跨境電商運輸多依賴郵政小包,雖運價低但運輸久,需30至60天,且無跟蹤單號,丟件率高。海外倉出現后,貨物先批量運至海外倉,采用國際快遞或空運,頭程運輸時間與丟件率大幅降低,貨物抵倉后經清點、入庫、上架,送達買家僅需兩三天。
伴隨跨境電商成長,王培謙的倉庫貨物品類從小件低值邁向中大件高價值,頭程運輸模式愈發多元,涵蓋海運集裝箱、空運、中歐班列、中歐卡車運輸等,為賣家提供適配產品的多樣選擇。
“未來,海外倉將持續高速發展,國際運輸時效與本地化服務將不斷優化。”王培謙指出,鑒于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成熟,跨境物流與海外倉管理將走向智能化、自動化,加之國內電商平臺出海帶動商流、物流協同,海外倉將迎來全新發展契機。
德國立德電商公司創始人曹斌,在德國魯爾區打造了5000平方米的現代化海外倉。
從頭程運輸到倉儲管理再到尾程配送,近年來,由于跨境物流網絡的優化,曹斌海外倉的整體運輸時長進一步縮短。他說,這得益于運輸路線優化、管理系統智能化升級及與當地配送商的緊密合作。
曹斌強調,在中國企業出海進程中,海外倉在縮短交貨期、削減物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助推品牌全球化等方面作用關鍵。海外倉建設帶動周邊商業繁榮,提升當地產業集聚效應,其海外倉雇傭大量本地員工,與當地快遞、卡車公司攜手優化物流產業鏈。
在曹斌的海外倉里,家居用品、數碼配件、時尚飾品等中國小商品占比較大。近年來小紅書、TikTok、Temu等社交電商平臺賣家增多,越來越多人借助短視頻、直播帶貨推動品牌全球化傳播。
“中國企業出海形式正從傳統企業對企業的外貿方式向企業對個人消費者的品牌營銷方式轉變,社交媒體成為新興營銷渠道,品牌塑造與用戶互動愈發重要。”曹斌說,未來,跨境電商將更倚重社交媒體推廣、數據分析與本地化運營,以精準滿足海外消費者需求。(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