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連兩洋的“黃金快車”,吹響新時代絲綢之路全面復興號角。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云南省以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為統領,統籌推進“一帶一路”南向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聚焦大物流、促進大貿易、培育大產業,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深化多雙邊和區域經濟合作”。臨滄作為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重要門戶,始終堅持內外一體、雙向開放,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南向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以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為依托,以沿線園區和城鎮為載體,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把臨滄特色產業串珠成一條“金鏈子”,著力打造雙向開放樞紐。
新通道:實現從“末梢”到“前沿”的華麗轉身
臨滄,優勢在區位、出路在開放。
2024年12月25日,一列滿載臨滄茶產品的集裝箱專列從臨滄火車站駛向廣西欽州港,經海路直抵日本橫濱。這趟“一箱制”鐵海聯運的首航,標志著臨滄茶產業正式邁入“一箱到底”的全球化時代,中緬印度洋新通道的輻射效應日益凸顯。
臨滄積極主動作為,一體規劃建設孟定國際新興口岸城市和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聯動新通道沿線各產業園區差異化、互補式發展,將鎮康縣、滄源佤族自治縣打造為擴大沿邊開放重要中心城鎮,構建現代化沿邊城鎮帶,全面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人口集聚能力。加快提升口岸服務功能,積極推動孟定清水河口岸擴大開放,加快南傘、永和口岸轉新開放為國家口岸,規劃建設孟定清水河口岸國際無水港,孟定清水河智慧口岸試運行,進境水果、糧食、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4類指定監管場即將建成,探索推進“邊民互市+落地加工”模式。推進臨滄至清水河、臨滄至普洱鐵路前期工作,今年上半年臨滄至清水河高速公路將全線通車。
中緬印度洋新通道開通以來,集裝箱運輸量突破3.7萬個,中緬貿易量超710萬噸,貿易額超281億元,臨滄正從地理“末梢”蛻變為開放“前沿”。
雙循環:產業鏈緊密“鏈接”大市場
開放不止于物流,提升產業競爭力才是關鍵。
34噸從緬甸進口的藥食同源商品黑芝麻在孟定清水河口岸順利通關,20噸以塑料制品為主的貨物經備案后由滄源縣芒卡通道成功出境……
2024年,臨滄完成全國首單中緬邊貿人民幣直接結算,備案邊民2.3萬人,互市貿易額達4.5億元,產業鏈與全球市場緊密咬合。緬甸商人通乃在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經商20年,從珠寶玉石到日用品貿易,他見證了口岸的巨變:“這里政策好、人友善,我們全家都搬來定居了!”。這背后,是臨滄充分激發“生態產業+擴大開放”的疊加優勢,以開放促產業的戰略布局,與19個國家和地區深化貿易合作,創新“邊民互市+電商”“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模式,“運抵直通”系統使車輛通關效率提升46%,通關時間縮短至3.6小時。出境加工業務落地、“互聯網+邊民互市”等舉措,推動“通道經濟”向“口岸經濟”升級。耿馬蔗糖、鳳慶核桃等品牌通過RCEP機遇加速“出海”,形成“口岸+園區+內地”的產業縱深。
“我們生產的可降解餐飲具,出口德國、意大利、美國等市場的,占總產出的95%以上。”入駐耿馬產業園區的綠賽可新材料(云南)有限公司負責人熊小琴介紹。
臨滄以園區為支點撬動產業轉移。華能瀾滄江、天福集團等頭部企業入駐,124個重點項目落地臨滄。滬滇共建園區探索跨區域協同新模式,形成內外聯動的產業生態,開放合作不斷深化。
臨滄宏福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收購、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本土企業,主要進行進口茶葉落地加工,經過再加工后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負責人茶永兵感慨:“臨滄的開放政策,讓邊疆企業站上了世界舞臺。”
朋友圈:從邊疆小城到世界舞臺的“雙向奔赴”
真正的互聯互通,從不止于道路,更在于人心與機遇的共筑。
臨滄以文化為橋、民心為基,充分發揮海外華人華僑的紐帶和媒介作用,深化對外交流,筑牢命運共同體根基。去年的“臨滄·百國華僑華人聯誼會”吸引了111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262名嘉賓參與,舉辦四屆中緬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不僅為臨滄的發展提供了國際化視角,更為推動區域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串起了臨滄與海外僑胞雙向奔赴的紐帶,普洱茶、小粒咖啡借僑商網絡“圈粉”海外。在騰沖科學家論壇·臨滄滇西現代農業創新發展與開放合作專題活動上,院士專家為推動綠色經濟和對外開放協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助力臨滄走得更遠更快。
隨著跨境電商、邊民互市等新業態蓬勃生長,一座面向印度洋的國際門戶城市呼之欲出。
未來,臨滄將以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更加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南向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以更高視野推進口岸建設、園區建設和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持續提升“門戶”“樞紐”作用,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以開放之力驅動高質量發展。這條古老的絲路節點,正以昂揚之姿,邁向世界坐標的新高度。
來源:臨滄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