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回顧過去一年工作,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任務,對今年工作作出部署。
政府工作報告是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前瞻性部署。可以說,讀懂政府工作報告,就是讀懂未來一年的努力方向。那么,2025年怎么干?我們應該如何讀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首先要讀懂“目標”。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什么設定在5%左右?這是對我國經濟形勢以及發展趨勢的科學研判,也來自過去一年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的經驗總結。回顧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成績單”,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34.9萬億元、增長5%,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從發展客觀需要看,接下來無論是調結構、穩就業,還是防風險、惠民生,都需要維持一定水平的經濟增長速度。而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維度看,今年是“十四五”規劃全面收官、“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之年,5%左右的目標也充分考慮了規劃的銜接落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
其次要讀懂“行動”。有所為,才能有作為。圍繞發展目標,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一方面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打好政策“組合拳”。另一方面重點部署了10個方面的工作任務,包括“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推動標志性改革舉措加快落地,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等,為做好今年工作制定了任務書、明確了著力點。
更重要的是要讀懂“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就是信心,信心從哪里來?從形勢中來。盡管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持續加深,內需不振、預期偏弱等問題交織疊加,但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我國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有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的產業體系、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等諸多優勢條件,有長遠規劃、科學調控、上下協同的有效治理機制,有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廣闊增量空間,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正視困難、堅定信心、真抓實干,我們一定能把各方面積極因素轉化為發展實績。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從政府工作報告里,我們讀懂了時與勢,讀懂了目標與任務,亦讀懂了發展重點與實干路線。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說,“實現這些目標很不容易,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嶄新的藍圖已經繪就,當下最要緊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守正創新、頑強拼搏,用“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實干開創未來。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