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政協首次設置的環境資源界別,在做什么?
日前舉行的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劉結一介紹,委員們就美麗中國建設領域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生態環保問題,深入協商議政,開展民主協商,取得積極成效。過去一年,全國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7.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達到90.4%,森林覆蓋率超過25%,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
環境資源界,“出身”就“自帶流量”。表面上看,是因為2023年增設的這一新界別,是繼1993年增設經濟界別后,全國政協多年后的又一次重大調整。作為“最年輕界別”,如何履職自然備受關注。深層次看,界別設置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人民政協的組織構成和組織屬性的廣泛性、包容性、多樣性、社會性,每一次界別調整,都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需。此次優化也不例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保護也要進入“高水平”階段——環境資源界,承載著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期待。
此前,具有環境、資源、能源專業或行業背景的全國政協委員,分散在不同界別。增設環境資源界,有利于匯集從事環境資源領域工作委員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凝聚合力。用一些委員的話說就是,懂行的人聚到一起,共同語言多了,大家很容易“談到一塊兒”。
2023年,環境資源界委員共提交了政協提案160余件。據該界別委員張興贏介紹,第一年很多新委員還不太熟悉,這一數據在第二年已經刷新到了600余件,“增加非常多”。從160余件到600余件,雖說提案數量的變化不能直接與落地實效畫等號,但無論是新界別的設立使得交流更加深入、討論更為充分,還是委員履職能力不斷提升,都意味著新界別運轉漸入正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生態環境部等16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 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實施意見》,這份文件穩穩扎下了鼓勵綠色科技自主創新服務美麗中國的支點。“美麗工程”背后,就有“最年輕界別”首份界別提案的力量。通過政協的參政議政作用,這份提案實實在在讓美麗中國建設在實操層面拉開了帷幕。隨著委員們經驗不斷積累、相關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年輕”的環境資源界還有更大作為空間。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期望值越來越高,需要不斷增強做好工作的前瞻性、主動性、預見性。在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進程中,期待環境資源界等各方繼續貢獻智慧和力量,更好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