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市場對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養老金融不僅要解決“錢從哪來”“錢如何增值”的問題,更要通過金融工具創新,實現社會財富代際公平分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個人生命周期風險的主動管理。
在全球政治經濟沖突不斷的環境下,市場波動性不斷提升。為有效平穩養老金收益,證監會在2月7日發布的《關于資本市場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中,不僅有多條內容提及推動養老金入市及服務中長期資金穩健增值,更再次明確支持各類中長期資金(如養老金、保險資金)開展金融期貨和衍生品套期保值交易,以對沖市場波動風險。
我國養老金衍生品
運用處于初期探索階段
據興業證券衍生品與交易部總經理連敏偉介紹,近年來,我國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分析指出,至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4億,占總人口的30%以上,標志著我國將邁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這一轉變不僅預示著我國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也對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峻挑戰。一方面,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日益增大,養老金體系的可持續性面臨考驗;另一方面,老齡化也促使金融機構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的應用、研發與創新,以滿足老年人口對養老金長期保值增值的需求。
“然而,當前我國養老金對資本市場的參與尚不充分,可用的投資工具和策略選擇相對有限,限制了養老金資產配置的多樣性,導致養老金整體投資回報率不高,風險管理水平也有待提升。”連敏偉說。
據他介紹,目前,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由三大支柱構成。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第二支柱是職業養老金,涵蓋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這是一種結合國家政策指導、單位與員工共同參與、市場運作及政府監管的補充養老保險形式;第三支柱是個人養老金,自2022年11月開始試點,包括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和商業養老保險,旨在通過金融工具增強個人的養老保障。
不過,據人社部發布的《養老金產品業務數據摘要(2023年度)》顯示,當前我國養老金投資管理主要集中于固定收益型資產,體現出其追求穩健收益的特性。同時,權益類資產也占有較大比例,但短期內收益波動較大。
至于在海外養老市場中被用于風險管理、增強收益及資產配置和再平衡管理的金融衍生工具,據市場人士介紹,雖然近兩年中長期資金已成為金融期貨市場的重要資金來源,但整體參與度仍然有限。
據西安交大客座教授、獨立經濟學家景川介紹,作為第一支柱的核心部分,我國社保基金早在2001年7月就以間接的方式開始對資本市場進行初步嘗試。2003年6月,隨著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與南方、博時、華夏等6家基金公司簽訂委托協議,授權其管理社保基金,社保基金開始通過委托投資的模式逐步參與二級市場。2005年,《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后,社保基金入市的法律框架進一步完善,自此社保基金入市成為現實。只是多年來,受限于監管要求,我國社保基金直至目前都無法參與境內金融衍生品。事實上,直至2023年年底,財政部才發布《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境內投資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擬將金融期貨、國債期貨、股指期權納入投資范圍,允許社保基金以套期保值形式參與。
“至于我國養老的第二支柱資金,近年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雖然規模增長較快,但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偏低(股票型產品僅占5.7%)。而且,此類資金只能以套期保值的模式參與境內金融衍生品,應用規模也極為有限。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在權益投資中面臨償付能力充足率、會計利潤波動等約束,且衍生品套保主要用于對沖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整體參與度不高。”景川繼續說。
景川認為,整體而言,目前中長期資金受限于投資范圍、衍生品交易資格審批等監管要求,難以靈活運用金融期貨和衍生工具。
中國(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對此表示認同。在他看來,當前中長期資金機構投資者的業績考核機制、財務制度及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都是導致當前中長期資金較少參與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原因。其中,專業人才缺乏,直接導致當前機構投資者的金融期貨團隊設置不足。此外,各個機構之間的決策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專業性有待提高。
據連敏偉介紹,雖然大多數養老金投資機構已經使用期貨工具,且規模逐漸增大,普遍建立了衍生品內部控制制度,但在具備業務資格的機構中,仍有部分未在養老金管理中應用期貨工具。與此同時,在策略應用上,我國養老金投資管理機構使用的策略相較海外養老金、主權基金等運用策略和場景不夠豐富。整體來說,雖然已有部分機構會結合金融衍生工具開展擇時套保、對沖市場風險等策略,但對沖打新策略仍是市場主流,衍生品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滲透率方面,期貨在養老基金中的滲透率有待提升,具體表現為參與賬戶規模較小、使用期貨的組合與產品占比較小、套期保值比率和對沖比例整體較低。
“中長期資金類機構在股指期貨與國債期貨的發展情況也存在一定差異。”連敏偉表示,當前雖然機構投資者參與股指期貨的程度不斷提高,但國債期貨的應用仍處于輕度試水階段。
據了解,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近年來,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下稱中金所)在以專項方案為牽引,加大中長期資金服務力度的同時,一直持續推動中長期資金參與的政策優化。
在強化中長期資金服務力度方面,近兩年,中金所以養老金、銀行保險、銀行理財、指數型基金等中長期資金為突破重點,制定相關工作方案,并連續兩年發布實施金融期貨市場“中長期資金風險管理計劃”,著力提升各類中長期資金的參與質量。
至于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方面,據了解,中金所持續深化銀行、保險參與國債期貨市場等工作。通過對銀行、保險等重點客戶參與國債期貨開展“一對一”輔導和服務,中金所實現兩批銀行和三批保險成功入市。
衍生品市場
或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期
隨著《實施意見》發布,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我國期貨及衍生品市場或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式發展期。
大成基金首席指數投資官李紹認為,《實施意見》發布以后,養老金的未來發展規模有望進一步壯大,養老金投資覆蓋的品種范圍或將逐漸拓展。實際上,近期市場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寬基指數基金增設Y份額,相應的養老公募FOF規模及其他類型的FOF規模也會因此受益。
據他介紹,經過近幾年的發展,能明確感受的信號是:FOF基金在大類資產配置上的理念逐漸由傳統股債、權益資產行業間的頻繁切換轉向股、債、商三者兼具的特點。比如,過去幾年,黃金、有色金屬作為表現較好的商品資產之一,FOF產品在配置與不配置這類資產的收益表現上,逐漸體現出來差距。
李紹管理的大成有色金屬期貨ETF,近年來也受到了我國養老市場發展的影響。從過去幾年公開的半年報、年報前十大持有人結構看,配置型資金選擇投資有色ETF的規模也在逐漸提升。
在李紹看來,作為提供配置工具的公募基金,現有的期貨類基金產品規模會有所壯大,產品門類也有望進一步豐富。
對此,王紅英表示認同。在他看來,未來會有大量的中長期資金以養老產品的模式進入國內股市、債市,以尋求更多更穩定的投資回報。面對全球政經環境在持續沖突下導致的市場大幅波動,利用期貨及衍生工具進行風險管理將成為這些養老產品必有的配置。
《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各類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健全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機制。景川認為,此舉可以引導機構投資者淡化短期波動壓力,聚焦長期收益,促進養老金等資金“長錢長投”,也能增強衍生品套保策略的連貫性。
景川認為,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期貨市場可能會面臨更多的交易量、更復雜的風險管理需求,對專業服務的需求增加。期貨公司應該增強風險管理能力,提升服務質量,加強與各類機構投資者的合作,不斷增強服務性產品的升級迭代,同時加大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以應對市場的不斷變化。
景川預測,隨著養老金、保險資金等增量資金入場,將推動衍生品市場規模增長,國債期貨、股指期貨等品種交易量可能會進一步提升。中長期資金運用金融衍生品進行風險管理的需求提升,市場波動率可能降低,長期定價更趨理性。期貨公司需開發定制化套保方案(如養老金專屬衍生品組合),提供風險管理咨詢和培訓服務。搭建智能風控系統,提升衍生品定價和動態對沖的精準度。與基金、保險等機構合作,探索“衍生品+資管產品”的綜合服務模式。
事實上,中長期資金參與衍生品市場的“閘口”已有進一步放松的趨勢。據了解,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近期印發《關于開展保險資金投資黃金業務試點的通知》,明確10家試點保險公司可以以中長期資產配置為目的,開展投資黃金業務試點。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