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溫宿縣,百萬畝紅棗林迎來了又一個豐收季。這里不僅飄蕩著紅棗的甜香,更回蕩著金融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的堅實腳步——鄭商所溫宿縣紅棗“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圓滿收官,為3400余戶棗農送上了超千萬元的理賠款,成為單縣域農業保險行業標桿!這首由交易所、政府、期貨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及龍頭企業共同譜寫的“紅棗產業振興曲”,正為新時代金融支農寫下生動注腳。
創新模式破“豐產不豐收”困局
近年來,溫宿縣紅棗雖豐產卻難增收,價格波動幅度高、供過于求等問題讓棗農陷入困境。2024年,在鄭商所、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及溫宿縣人民政府支持下,永安期貨聯合中華財險新疆分公司等機構,創新推出“保險+期貨+銀行+訂單”模式,為溫宿縣紅棗產業套上了“風險防護罩”。
據了解,上述項目從當地棗農實際需求出發,根據紅棗基本面以及對未來紅棗行情的研究分析情況,充分發揮參與機構的實踐經驗和專業優勢,采用增強亞式熊市價差+觸碰式鎖定期權結構相結合的產品形式,在控制成本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保障,提高賠付率,更好地保障了農戶利益。在去年整體紅棗價格偏低的情況下,項目選擇較好的入場點和出場策略,提高產品靈活度,取得了良好的賠付效果,最終實現賠付1037萬元。
去年紅棗產量突破了70萬噸,較前年翻了一番,但受市場供過于求的影響,年底的現貨統貨價格較2023年同期直接腰斬,跌至4.8元/公斤。更嚴峻的是,當地棗農自有地因缺乏機械化種植條件,種植成本高達4元/公斤,僅勉強覆蓋生產成本。“豐收反而虧本”的現實,讓不少棗農萌生退意。在此背景下,鄭商所溫宿縣紅棗“保險+期貨”項目成為破局的關鍵。通過該項目,參保農戶以“小投入”撬動“大保障”:每畝紅棗僅需繳納36.84元的保費,便可在價格下跌時獲得150.3元/畝的賠付。“去年畝產700公斤,市場價卻從前年10元/公斤跌到4.8元/公斤,本來很擔心。不過。通過‘保險+期貨’,凈收益補了2500多元。”溫宿縣依希來木其鄉團結村種植大戶陳祖良算著賬,眼角的笑意取代了往年的憂慮。
多方共筑金融支農生態
一場成功的產業振興,離不開多方的協同作戰。該項目形成了“交易所主導、政府支持、期貨主承、保險主理、農戶主體、銀行信貸、企業訂單”的合作范式。由浙江省援疆指揮部、溫宿縣人民政府及阿克蘇地區財政局聯合組織實施,中華財險新疆分公司和永安期貨牽頭承辦,南華期貨、廣發期貨、廣州金控期貨、東興期貨共同參與,是阿克蘇地區首次獲得鄭商所立項的“保險+期貨”縣域試點項目。
據了解,本次項目當地政府資金支持力度高,農戶參與意愿強烈,保費自籌比例達到69%。作為當地首個鄭商所縣域試點項目,該項目取得的成效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農戶的認可,進一步提高了他們對“保險+期貨”和期貨工具的認識和接受度。目前,當地政府表示將繼續支持“保險+期貨”項目,并加大支持力度,促進“保險+期貨”業務在當地向可持續化發展,推動“保險+期貨”由試點工作逐步變成政策支持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常規手段,為期貨工具更加有效服務“三農”、服務實體經濟奠定良好的基礎。
本次項目是根據溫宿縣紅棗產業面臨的問題,結合當地資源,探索采用“保險+期貨+銀行+訂單”的模式,創新了溫宿縣的金融“支農”模式,著力解決了當地紅棗產業的發展難題,實現了全面有效服務地區支柱產業的效果。在項目開展期間,由阿克蘇塔里木農商行對有資金需求的農戶提供信用貸款,為農民提供普惠金融支持。在紅棗銷售期,有關紅棗企業結合當地農戶紅棗現貨價格、現貨品質情況以及農戶銷售需求,通過委托當地合作社等,共收購項目22戶參保農戶的811噸現貨。
在這片“中國紅棗之鄉”,“保險+期貨”的創新實踐已播下希望的種子。隨著金融“活水”持續潤澤特色產業沃土,溫宿縣正朝著“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銷售品牌化”的現代農業強縣邁進,為新時代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紅棗智慧”。
(來源:期貨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