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播”上崗播報全程零失誤;“AI公務員”修正公文格式準確率超95%;“AI咨詢師”一秒開出藥方……隨著國產大模型DeepSeek掀起新一輪全球智能風暴,人們切實感受著人工智能對各行各業的重塑,也不時有“某某行業的黃昏”“某某感覺天塌了”之類信息刷屏。
在深度學習和大數據驅動下,如今的AI底層邏輯更加復雜精妙,融合了自然語言處理、意圖識別、對話生成等多個領域的先進技術。有觀察人士指出,我們與AI的關系發生著變化,不再是我們單純給AI發指令,而是AI主動給我們建議與洞察。從現實來看,AI在部分領域確實已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水準。在追求效率提升與成本控制的當代社會,那些涉及重復性、機械性、流程化的工作,的確很容易為AI接手。
由此來看,飯碗不保的危機感并非杞人憂天。以大歷史觀來看,人類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對這樣的不安。從歷次工業革命的經驗來看,一些傳統工種確實受到了沖擊甚至被淘汰,但與之同時,許許多多新崗位大量涌現,職業版圖的更新與豐富從未停止。恰如人言,“16世紀的歐洲人無法預知今天的國際貿易公司和進出口銀行職員每天做些什么。”今天的社會分工是在沖擊、調整中演變而來的,我們所面臨的變化也正處在歷史的進程當中,沒有哪一代人、哪一種職業能在技術浪潮中置身事外。
“三百六十行”的意涵日新月異,但人的主體性一以貫之。與所有科技成果一樣,AI歸根結底也是人類智慧的產物,運行基礎是人類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比較而言,AI的短板同樣突出——無法提供人文關懷,無法進行靈感創造,無法獨立判斷決策,等等。此外,“AI幻覺”仍然普遍存在。面對提問,AI給出的答案看似完備穩妥,但仔細觀之,時常有編造不實數據、態度左右搖擺等情況。
技術越是向前發展,留給從業者的就越可能是些“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意義上,我們都應當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不斷強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人類的獨特之處讓我們有資格在不斷發展的世界中主動做選擇。在自己的領域保持終身學習,不放棄思考的權利、探索的熱情、價值的判斷,把手中的“金剛鉆”練得更硬些,才能時刻做好應對沖擊的準備。已經有地區要求每個干部至少要學會使用兩個人工智能軟件。可以說,與其大談“飯碗焦慮”,倒不如起而行之,對技術保持開放心態,在磨合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向與空間。
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勢必滋生新風險,帶來新沖擊。雖然很多情況無法預判,但有關部門仍要竭盡全力降低風險,在過渡階段做好把控工作。比如,面對可能出現的結構性失業,在教育階段積極適應變化,注重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將人才培養與未來產業需求進一步結合;面對新舊業態的博弈,提前做好各方利益協調,以“有形之手”找到發展與穩定的平衡點;對新技術野蠻生長提高警惕,充分論證測試,配齊政策法規……態度審慎,行動積極,新技術才能為更多人帶來更大紅利。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