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I公務員”上崗的話題引發大量關注,沖上熱搜第一。據報道,深圳市福田區推出基于DeepSeek開發的“AI數智員工”,上線福田區政務大模型2.0版。除了有DeepSeek通用能力外,還結合各部門各單位實際業務流程,量身定制個性化智能體,首批滿足240個業務場景使用。
“AI公務員”上崗新聞一出,旋即引發了一撥“本領恐慌”。有人表示,“這幫AI打工人,正把鐵飯碗敲得叮當響!”“再這么卷下去,年底評優就要輸給AI‘新同事’了!”圍觀網友雖然多是戲謔與調侃的態度,但也不得不承認,這些話語背后所對應的某種集體性職業焦慮、身份焦慮也確乎存在。
如何看待“AI公務員會否搶飯碗”?在回答這個話題之前,不妨重估一下AI在行政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AI公務員”的強項顯而易見——它們不會因情緒波動影響判斷,不會因疲勞導致疏漏。除此之外,這批“硅基同事”還不占編制,從“入職培訓”到“上崗”就是分分鐘的事,能夠大幅降低人力和行政成本,優勢突出。
然而,政府工作千頭萬緒,要與萬千群眾打交道,做事也絕不僅要考慮效率和準確性的問題。盡管AI應用在公文處理、數據審核等標準化、重復性工作中表現亮眼,但政務服務中涉及的人文關懷、復雜決策、價值判斷等,目前仍是AI難以逾越的鴻溝。從報道細節可知,當前所謂的“AI公務員”扮演的角色更多是“智能助手”,承擔了人類判斷決策的輔助功能,離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人還相去甚遠。
如此看來,一些人擔心被“搶飯碗”還為時過早。不過換個角度看,從這種壓力和緊迫感中,我們也可以讀出外界對政務服務工作提質增效的期待。因為一些公務員過去習以為常的工作模式——比如坐辦公室多、調查研究少,在未來很可能因為AI的介入而產生巨變。也正因此,“AI公務員”的到崗或許能激發“鯰魚效應”,以此給某些“在崗離線”的公務員一種鞭策:如果不想被時代甩下、被AI取代,就得學會和AI打配合戰,就要鍛造自己的核心技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政策創新、應急管理、民生服務等創造性工作中。
AI取代的并非“鐵飯碗”,而是機械的“重復性勞動”。正如專家所言,AI的價值不在于替代人,而是讓人力資源向更高價值環節集中,實現“替代人力”到“激活人力”的范式轉換。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乃大勢所趨,也應當成為我們為之努力的方向。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