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共建共享中老文化之路

2025-02-13 16:05:05 作者:黃議嫻 張敏 楊春梅 姚程程

62791fa8e2bb419a826b5bd038ae0842.JPEG

2025“一江情·一家親”新春文化走進老撾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上的表演。 

5683cf7c00a540059cc105d6aeac7cfe.JPEG

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總編輯 趙珺

241de0acc92145d29628ae75bb4d0101.JPEG

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李紹明

ed232a4ed74c425885b7c2cf329fe9de.JPEG

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 郭延軍

138dcae8580540a39062d7f43e4cbae6.JPEG

人民出版社編輯部、《新華文摘》雜志社高級編輯 胡元梓

a1958eafdbf84640bb818465b9cd1eb7.JPEG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 馬永鴻

cf7c0bf849884c2fab8fdb8a217f37c6.JPEG

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大眾媒體司司長 松沙瓦·鵬沙

2a79dfff216347c099bc11bed254b5c3.JPEG

老撾國家電視臺臺長 阿卡·翁門卡

9cc3ff6fb0ca461ebd8e5613db6b4974.JPEG

老撾國家博物館館長 婉萍·喬版亞

adc1612d81754045a2936a2098b8c898.JPEG

老撾“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創始人 索帕朋·赫安麗

一條鐵路,從昆明到萬象,穿山越嶺架起中國和老撾友誼橋梁;一條文化之路,串聯起千年文明的交流與共鳴,從歷史到未來,照亮友誼航程;一次對話,連接起民心相通的紐帶,從語言到心靈,書寫合作新篇。

中老鐵路是推動經濟繁榮的發展之路,是造福兩國人民的幸福之路,是連接伙伴的友誼之路,更是美美與共的文化之路。不久前,2025“一江情·一家親”新春文化走進老撾系列活動在萬象舉行,中老兩國相關部門、高校、媒體等各界代表齊聚一堂,借中老鐵路“硬聯通”,話文化之路“軟聯通”,促人文交流“心聯通”。

鐵路為媒 促心聯通

“中老文化之路,是一條歷史傳承與現代交融之路,也是文化相通、心靈相通之路。”中老文化之路對話會上,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總編輯趙珺分享道。乘坐D87次列車從云南昆明至老撾萬象,她深感這段旅程不僅僅是物理上的移動,更是心靈上的靠近。

趙珺表示,中國外文局亞太傳播中心一直致力于增進中老兩國的合作交流,從紙質期刊到社交媒體,從人文交流活動到智庫研討,比如此次《中國東盟報道》與《占芭》雜志共同發布的專刊,不僅展示中老兩國近期的人文交流成果,還講述了來自老撾烏多姆賽省省會孟賽的女孩希達及40名老撾教師赴云南學習的故事,這些充滿了夢想與友誼的故事正是兩國人民之間深厚情感的縮影。趙珺還提到,去年增設的老撾文社交媒體賬號,把中國的發展分享給老撾讀者并及時溝通和友好互動,拉近了兩國民眾的距離。

“中老鐵路是有形的通道,文化交流則是無形的紐帶。”趙珺說,“未來,我們將繼續攜手各方朋友,挖掘彼此間的共性、差異性和吸引力,共同打造中老心靈溝通與文明互鑒的橋梁;繼續推動雙方在影視、教育、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等領域的合作,助力中老文化產業合作與繁榮。”

凝聚媒體力量 共建文化之路

“推動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是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依托中老鐵路,建設中老文化之路,是構建中老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也是增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的現實需要。”云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李紹明說。

作為媒體平臺,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云南省南亞東南亞區域國際傳播中心辦好用好老撾文《占芭》雜志、《中國·云南》新聞專刊、老撾首檔手語視聽資訊節目等多種媒介,舉辦老撾記者研修班、打造老撾語“AI數字人”、進行人文交流、開展務實合作等,讓世界聽見中老文化之路建設的精彩故事。

李紹明認為,推進中老文化之路建設,需要進一步豐富中老文化之路的內容和形式,希望中老兩國各界積極探索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機制,依托中老鐵路,聯合生產更多標識性、共通性文化產品,舉辦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織密文化交流朋友圈。

中老鐵路沿線文旅資源豐富,是一條名副其實的黃金旅游線路。李紹明提到,去年11月,云南聯合老撾等國在昆明發布“世界遺產游計劃”,推出精品旅游線路,助力中老跨境文旅合作。因此,推動中老鐵路沿線旅游持續升溫,讓更多沿線人民從跨境旅游、文化交流合作中獲益,能夠為中老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力量。

李紹明還提到,講好中老文化之路建設故事,需要凝聚更多媒體力量,在南亞東南亞媒體聯盟的框架下,開展平臺共建、內容共創、資源共享。“希望中老媒體達成更多共識,加強協調配合,讓好故事傳遞好聲音,讓中老文化之路的故事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互聯互通 共筑未來

“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在促進中老合作、推動地區鐵路網建設以及更大范圍鐵路聯通方面的重大意義逐步凸顯。”外交學院亞洲研究所所長郭延軍表示,中老鐵路作為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標志性工程,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老撾由“陸鎖國”變“陸聯國”戰略深度對接的重要舉措。它的開通運營不僅帶動了沿線物流、貿易、旅游等產業的繁榮,還增進了兩國之間的戰略互信。

郭延軍指出,“中老鐵路+中歐班列”的國際運輸模式正在實質性地推動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形成,逐漸成為亞歐貿易的“黃金通道”。他還提到,中老鐵路的成功讓其他國家和地區看到了建設鐵路網的巨大潛力,例如,越南與中國簽署關于跨境標軌鐵路合作項目的政府間協議,中泰高鐵建設正在加緊推進,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項目全線軌道鋪設施工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這些鐵路項目的實施將大大促進區域間的互聯互通。

談到中老鐵路的未來發展與提升空間,郭延軍建議,應不斷加強地區鐵路網與中國在鐵路、公路、航運等多式聯通方面的合作,推出更便利的通關和簽證措施,為地區互聯互通提供堅實的軟硬件保障,共同助力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

共享文化成果 增進相互了解

“我們欣喜地看到,中老鐵路通車3年來,為兩國的發展創造了越來越多的機會。”人民出版社編輯部、《新華文摘》雜志社高級編輯胡元梓說,中老鐵路見證著近年來兩國人文交流取得的顯著成效。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在中老兩國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加強文化交流成為增進雙邊關系的重要一環。

胡元梓認為,為促進文化交流的系統性和長遠性,兩國需強化頂層設計,通過溝通協調完善組織結構,并共同制定中長期規劃,明確合作方向與目標,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組織保障。深化文化交流內涵至關重要,應注重挖掘各自文化的獨特價值,推動深層次互學互鑒,共同促進文化創新與發展。“特別是鼓勵青年一代參與,使其成為友誼的傳承者和推動者。”

“拓展交流領域,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在旅游、教育、體育等領域展開合作,能夠推動中老文化交流不斷邁上新臺階。”胡元梓舉例說,擴大中老留學生規模、相互交流文化經典著作、舉辦文化節慶及藝術展覽等;同時,圍繞中老鐵路推動旅游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優化服務體驗,讓兩國人民能在更廣泛的領域里共享文化成果、增進相互了解。

胡元梓還強調了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重要性。他認為,雙方應共同致力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特別是在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及人才培養方面,使文化遺產成為連接兩國人民情感的紐帶和增進友誼的橋梁。

打造國際傳播名片 書寫中老溫情故事

“自2021年12月3日開通運營以來,中老鐵路充分發揮黃金大通道的重要作用,實現客貨兩旺,并與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實現了互聯互通,跨境運輸輻射10余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部長馬永鴻看來,中老鐵路正以人享其行、貨善其流的生動實踐,書寫中老兩國人民的幸福路、發展路、友誼路篇章。

“我們把中老鐵路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多措并舉提升其海外傳播聲量。”馬永鴻分享道,在拓展傳播路徑方面,通過與海外傳播機構、主流媒體以及期刊雜志合作,成立中老鐵路媒體聯盟,提高新聞報道的原創率和首發率;在創新傳播方式方面,策劃推出易于引發共鳴的故事選題,用20余種語言在全球范圍內刊發報道,并聯動知名“網紅”在海外社交平臺上開展網絡直播,以提升中老鐵路的國際影響力。

馬永鴻表示:“我們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習俗和受眾偏好,采用分眾化、差異化的精準傳播方式講述中老鐵路的發展故事、幸福故事和友誼故事。例如,老撾留學生王偉與中老鐵路的‘美好生活’、老撾農冰村小學師生乘坐火車跨國播種友誼等報道,將兩國溫情故事娓娓道來,在海外社交平臺上引起廣泛共鳴。”

“目前,我們正在拍攝制作高質量、高水平的中老鐵路紀錄片,以期將更多生動故事講給世界聽。”馬永鴻說。

求真求新 攜手同行

“作為見證者和受益者,我十分關注中老鐵路的宣傳報道,更加期待高質量宣傳好中老文化之路。”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大眾媒體司司長松沙瓦·鵬沙表達了期望。

老撾新聞文化旅游部大眾媒體司作為老撾媒體的監管部門,一直致力于推動老撾各類媒體對中老鐵路的有效宣傳與報道。松沙瓦·鵬沙介紹,自中老鐵路通車運營以來,大眾媒體司審閱、發布了大量有關中老鐵路的新聞,講述了很多鐵路給沿線帶來變化發展的故事。

“對于中老鐵路的報道,我們求真求新。”松沙瓦·鵬沙分享道,“一方面,我們審閱老撾媒體對中老鐵路的報道,對于虛假報道,我們依據事實及時作出正面回應;另一方面,我們積極與中國媒體展開合作,攜手報道好中老鐵路這條友誼路、幸福路、文化路。”

松沙瓦·鵬沙說:“一直以來,《占芭》雜志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張張精美的配圖,講述著中老鐵路的故事,讓人從中看到了中老鐵路給沿線人民帶來的美好生活。”

松沙瓦·鵬沙期待老撾媒體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媒體的合作,開展包括業務交流、人員培訓和技術設備支持在內的多項合作項目,持續深化對中老鐵路故事的傳播,高質量宣傳好文化交流之路。

發揮媒體作用 促進人文交流

“中老鐵路不僅提升了區域交通的便利性,更為兩國全方位合作注入了新的動力。”老撾國家電視臺臺長阿卡·翁門卡表示,媒體要發揮好作用,深入挖掘并報道更多關于中老鐵路的動人故事。

近年來,老撾國家電視臺與中國媒體機構展開了廣泛合作,涵蓋電視劇、紀錄片等內容的策劃和播出。阿卡·翁門卡提到,老撾國家電視臺積極參與多部反映中老兩國友好傳統友誼紀錄片的拍攝制作,這些作品得到了兩國各界廣泛認可。

2021年12月3日,為慶祝中老鐵路建成通車,老撾國家電視臺特別播出《和合瀾湄——中老鐵路建設紀實》,該紀錄片拍攝制作歷時9個月,由中老兩國多部門共同攜手完成,采訪了大學生、農民、企業家等各界人士,將兩國建設者共同攻關的團隊精神和沿線人民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體現得淋漓盡致。他說,這種以普通人的經歷講述兩國之間互惠互利合作的真情實感,更加深入人心。?

“希望與中國的媒體機構開展更多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媒體的力量,展示更多兩國優秀文化。”展望未來,阿卡·翁門卡期待雙方進一步加強共同策劃、聯合制作,積極運用媒體新技術,產出更多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增進兩國民眾的交流理解。

依托文化之路 增進交流互鑒

提到老撾與中國的文化交流,老撾國家博物館館長婉萍·喬版亞分享道:“追溯到3500年前,老撾一個金屬器時代遺址已出土超過8000件文物,如青銅器、陶器和銅鑼等。這些文物與在中國云南和廣西發現的銅鑼相似,這一發現不僅豐富了老撾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也證實了東南亞國家與中國有著悠久的文明交流歷史。”

文物是先人留下的文明種子,而老中文化之路將助力兩國文化交流互鑒開啟新篇章。2020年,老撾國家博物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有過合作。“當時,我們挑選了一些文物和圖片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展覽。”婉萍·喬版亞說,“希望一些見證著中國歷史、文化和智慧的文物未來可以到老撾進行短期展覽,這樣不僅能增進觀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也能促進老中之間的文化交流。我們也期待前往中國云南和廣西等地進行類似文化展示。”

婉萍·喬版亞認為,這樣的合作不僅是現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也是展示老中兩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好機會。她期待雙方可以借助老中文化之路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這將有助于保護和傳承瀾湄流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例如,老撾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的博物館可以共同圍繞瀾湄流域文化和文明開展老中文化之路巡展。通過這樣的合作,搭建起文明交融的橋梁,增強對彼此的理解和尊重,為兩國文化交流開啟新的篇章。”

期待深入合作 點亮更多希望

“看到孩子們能夠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我感到無比欣慰。”老撾“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創始人索帕朋·赫安麗說,兩國各項合作的持續深入推進,為老撾聽障兒童帶來了新的希望。

索帕朋·赫安麗介紹,在老撾有大約8萬聽障人士,其中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僅有3000人左右。2016年,她創立了“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目的是通過教育和培訓,讓老撾的聽障人群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通過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然而,由于老撾聽障群體公共文化服務仍在起步階段,“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的發展一度面臨困難和挑戰。

轉機出現在2024年。去年7月,老中合作手語視聽資訊節目在老撾國家電視臺首播。該項目填補了老撾沒有手語節目的空缺,幫助聽障人士獲取更多信息,增強了他們的社會參與感和歸屬感。索帕朋·赫安麗說:“如今聽障群體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也得到了更多來自社會各界的接納和支持,這讓我堅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2024年11月,在南方電網瀾湄國際能源有限公司的邀請下,索帕朋·赫安麗帶領“希望之手”聽障兒童康復中心的孩子們第一次乘坐中老鐵路列車,從萬象出發前往西雙版納。在這段旅途中,孩子們體驗了這條現代化鐵路帶來的便捷和舒適,沿途的新奇景象更讓他們感受到世界的廣闊與美好。

隨后,他們前往廣州,參觀廣東省殘疾人康復中心,并了解了中國的聽障教育體系。這次訪問讓索帕朋·赫安麗感慨頗多:“我希望未來老撾也能擁有像中國這樣完善的特殊兒童服務體系。這次經歷也成為我從事這份工作的一個新起點。”

(來源:云南日報)

責任編輯:劉明月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