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在與公募基金的PK戰中,漸落下風。
近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了三季度資產管理產品統計數據,由公募、證券、期貨、私募等機構管理的產品總規模達72.04萬億元,較去年同期67.60萬億元增長6.57%,其中,公募基金規模32.07萬億元占據榜首,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近5萬億,為資管產品最大凈增機構。
而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規模29.27萬億元,較公募基金同期規模低近3萬億。
規模之爭,公募32萬億占優
根據中基協的數據,除了第一大類別公募基金增長外,其次為養老金機構取得超1萬億規模增長,規模同比下降方面最大的為私募基金,同比下滑超5000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在三季度股債市場經歷調整后,多數主要公募基金指數期間收益率為正,從三季度策略表現來看,被動股基指數表現最佳,期間收益率達17.10%,其次是主要股票及偏股基金指數,漲幅均在10%以上,QDII基金指數期間收益率也達到6.63%。
與銀行理財主要受眾群體偏好不同,公募基金市場人群偏好范圍更廣,反映到產品上,即便三季度末貨幣基金仍占主導占比達41.46%,但公募基金在債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和QDII基金占比仍分別達到17.84%、15.41%、10.28%和1.38%,而銀行理財在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 94.0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僅有0.85%。
“雖然公募基金2024年上半年整體規模延續增長態勢,但新發基金明顯乏力,主要是靠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規模的增長,不過隨著9月26日《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出臺后,市場情緒得到明顯好轉,為公募行業權益投資力度提供上升動力,市場成交量顯著放大,盡管期間多有波折,但隨著政策利率不斷下行,銀行理財穩健收益的性價比邊際收斂,也助推了公募基金規模的擴增”,業內人士表示。
理財市場負反饋現象警示效應較強,泛債基產品或助推公募擴容
從三季度末銀行理財規模來看,據華源證券研究所固收團隊估算,截至2024年9月份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達到29.4萬億元,環比增量約為0.8萬億元,已低于公募基金近1萬億元的環比增量,這還是出現在三季度公募基金新增發行有所降溫的情況下。
據信銀理財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3季度,國內市場新發公募基金(不含參公改造的證券公司大集合)247只,合計發行規模1475.31億份,相比于2024年2季度分別減少了25.83%和64.65%。
“從去年二季度公募基金規模首次超越銀行理財就能看出兩者發展的不同,公募基金產品種類較為豐富,滿足了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投資目標,同時創新產品也在不斷涌現,同時公募基金產品透明度相對更高,門檻較低,流動性也較好,在凈值化轉型下,公募泛債基產品迎來發展機遇”,某大型券商分析師表示。
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9月30日,銀行理財產品規模達29.27萬億元,較8月末減少7826億元,較公募基金同期規模低近3萬億。其中三季度理財公司到期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平均兌付收益率(年化)為2.79%,環比下跌0.25個百分點,落后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0.48個百分點。
“在低利率時代,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行是確定性趨勢,同時銀行理財平均存續期限較短,從近年來新發行封閉式理財產品加權平均期限在1年左右,對于追求收益預期更高的投資者而言,公募基金或仍是不錯的選擇,同時近年來理財市場負反饋現象警示效應較強,銀行理財凈值化管理后出現跌破凈值的情況有所增多,公募基金相對較優的投研及管理能力或將逐漸成為投資者的重要選擇方向”,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表示。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