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奕材科創板IPO申請獲上交所受理,這是自今年6月“科八條”發布后,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業。
精準識別并支持硬科技企業上市融資,是科創板自創設以來的初心使命。為此,通過設置多元化上市標準,為尚未盈利但具備成長潛力的企業量身定制第五套上市標準,使得一眾“好苗子”能夠在資本市場成長壯大,對于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促進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等均具有積極意義。
由于技術研發存在不確定性、產品價值尚需市場檢驗、沒有太多有形資產等因素,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大多容易遭遇融資這個“老大難”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常常捉襟見肘。尤其是處于技術攻關和產業化的關鍵階段,最需要注入資本進行技術突破、商業落地和市場推廣,能否得到及時的資金“解渴”,往往關系企業生死存亡。允許符合條件的未盈利科技企業上市融資,在關鍵時刻助其一臂之力、順利越過“死亡之谷”,一株科技幼苗就有望長成參天大樹。
雖然眼下賬面數字不大好看,但擁有核心技術,市場前景好,未來成長性可期,給予這些優質科技企業上市機會,既能促進其更好更快成長,也有助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層出不窮。比起傳統行業企業,這些新興科技型企業普遍技術迭代快、風險高、資產輕,更需要資本市場發揮匯聚創新資本、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功能,通過為其提供便利廣闊的融資渠道,更好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增強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一批硬科技企業得以突破技術瓶頸,成功走向市場,再邁上商業臺階。在國外成熟市場,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以納斯達克為例,包括特斯拉在內的大量創新型企業上市之初并未形成規模性利潤,但搭上資本市場的快車后,一躍成為全球明星企業。從近些年科創板的實踐來看,也不乏這樣的案例,目前已有近20家上市時未盈利的科創板企業順利“摘U”、實現盈利。
當然,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并非意味著零門檻、任何企業想上就能上。第五套上市標準作出了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且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等指標要求。“科八條”更是進一步明確,能夠以未盈利狀態上市的企業需“具有關鍵核心技術、市場潛力大、科創屬性突出”。對一些盈利能力弱、想要登上資本市場舞臺的企業而言,還需對標對表、審慎行事。
實際上,此前申報的眾多未盈利企業中,成功者并不算多。就在西安奕材IPO申請獲受理的同一天,苦等3年多的另一家企業撤回了科創板IPO申請,還有更多企業在排隊等待中,折射出監管部門嚴把入口關,絕不允許拼湊技術的“偽科技”企業登堂入室的鮮明態度。今年3月,證監會曾明確表示,要進一步從嚴審核未盈利企業,要求未盈利企業充分論證持續經營能力、披露預計實現盈利情況。
還要看到,未盈利企業成功上市,并非就是業績向好、市值上漲的包票。當前也有公司因技術攻堅難、商業化落地慢等遭遇股價破發困境。投資者還需提高風險意識,認真審慎研究企業基本面,作出理性判斷和價值投資。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