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加快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建設,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加速把創新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成果,6月11日,楊凌示范區黨工委、管委會辦公室印發《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建設2024年工作方案》,出臺5方面16條具體措施,力爭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打造成全國農業領域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場、協同創新示范區、制度創新試驗田。
01
總體目標
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打造成全國農業領域重要影響力的原始創新策源地、產業創新應用場、協同創新示范區、制度創新試驗田。全年新建各類創新平臺 5個以上,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 18項,審定和登記農作物新品種 125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2.96%。企業培育取得新突破,培育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 15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 135家,創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1家;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示范效應持續增強,建設特色化立體聯動孵化器 1個,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 9.6億元,推廣品種技術100項,農業科技示范推廣面積達 1.2億元、推廣效益 300億元以上;農業國際合作交流水平不斷提升,開展國際培訓 20期以上,新建海外農業科技園區 2個。
02
重點任務
(一)實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強基工程
聚焦服務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積極融入西安“雙中心”建設,深化區校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建設旱區種業硅谷,聚力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力量。
1.深化區校協同創新機制。以共同履行國家使命為目標,持續優化區校高質量融合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區校政策優勢與創新優勢,在人才集聚、科研攻關、技術升級、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推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來農業研究院、楊凌現代農業職教創新園建設,打造農業科技創新重要動力源。培育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推進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高水平運行,推動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旱地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提升服務旱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
2.持續推進旱區種業硅谷建設。實施《陜西楊凌國家級種業創新基地暨旱區農業種業硅谷建設規劃》,加快推進國家旱區種業創新基地、品種測試評價中心陜西分中心建設,推動旱區種質資源庫、國家(楊凌)農作物資源中轉隔離基地、三亞南繁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建成運行。全年新增國審主糧新品種 10個以上。依托種子產業園,招引種業龍頭企業 3家,創建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 1家,培育 A證后備企業 3家,全區農作物種子企業年銷售額突破 15億元。
3.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入落實“藏糧于技看楊凌”要求,提升原始創新供給能力,聚焦現代種業、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智能農業與農機裝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等領域,積極承擔中央引導地方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陜西省“兩鏈融合”重點專項、科技計劃等重點項目。依托產業創新中心征集技術需求,組織實施“揭榜掛帥”項目,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攻克關鍵技術 5項以上。新增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 18項,審定和登記農作物新品種 125個。
(二)實施秦創原建設由勢轉能工程
深入貫徹落實《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 2026年)》,高質量建設秦創原旱區農業創新引領示范區。聚焦形成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新優勢,提升秦創原核心支撐體系,縱深推進“三項改革”,提升科創服務質效,打造立體聯動“孵化器”、兩鏈融合“促進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加快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4.提升秦創原核心支撐體系。加快形成“一區八中心多基地”的支撐體系。全力創建秦創原特色產業(旱區現代農業)創新聚集區,圍繞現代種業、智能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以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為創新源頭,以政府引導母基金為支撐,以產業園區為載體,制定建設方案并推動培育建設。強化產業創新中心建設資金、項目、人員等要素保障,進一步理順 6個產業創新中心建設運行機制,積極籌建節水、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提升350個示范推廣基地水平。
5.推進“三項改革”提質擴面。積極推動駐區高校、科研機構全面參與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探索推行“先投后股”等創新舉措,形成財政資金循環運行的長效機制。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轉化潛能,引進培育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小試中試平臺和技術轉移示范機構,打造和開放一批創新應用場景。設立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專項資金,按照“以演代評”科技成果評價新模式遴選優秀項目,對參與“三項改革”的優質項目給予重點支持。通過人才專項資金,探索開展“校招企用”模式,著力解決高層次人才引進難問題。
6.持續提升科創服務質效。健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鼓勵激勵、服務監管等長效機制,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推行“科技創新券”,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持續發揮國家(楊凌)旱區品種權交易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機構作用,加快成果供給與產業需求高效銜接。全年舉辦小麥玉米油菜品種觀摩會、果業大會等項目路演對接活動 130場次以上,吸引落地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20項以上,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 9.6億元,新增科技成果轉化企業 10家。
(三)實施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聚焦建設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全面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深度融合、雙向賦能。
7.加大創新企業的孵化培育。健全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實施種子孵化項目,全年招引創新創業團隊 100家以上。實施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推廣“實驗室+產業化公司”模式,梯次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全年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 150家,省級瞪羚企業達到 1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 135家,新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 5家、“專精特新”企業 5家,培育掛牌上市企業不少于 1家、上市后備企業 10家。
8.提升企業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秦豐種業、凱瑞生物、華州營養等科技企業申報陜西省新型研發機構,依托企業布局建設一批“四主體一聯合”等創新平臺,全年建設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 5個以上。加快推動先正達育種技術創新中心、陜西省營養與健康食品創新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新開工創新驅動發展類重點建設項目 3個以上,推動種業、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高質量發展。
9.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加快壯大創投基金規模,發揮楊凌農科股權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圍繞農業科技創新、現代農業發展等方向,推動設立現代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股權投資基金,進一步豐富產投、創投、風投等金融產品。健全完善科技金融風險補償機制,擴大“科創貸”范圍,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常態化組織開展“農科金融沙龍”等銀企對接活動,建立多渠道銀企對接平臺,積極做好上市企業服務工作,促進科技企業發展壯大。
(四)實施創新創業生態優化工程
聚焦優化農業創新生態,優化完善孵化載體體系,加大創新人才引育,強化對外交流合作,營造良好氛圍,推動農業創新創業蓬勃發展。
10.推動孵化載體提級擴能。構建“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孵化體系,培育建設一批行業性中試基地和專業化孵化載體,全年新增孵化企業 50家以上、畢業 10家以上。積極培育建設高能級科創孵化載體,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核心區,推動各類雙創孵化載體專業化發展,打造一批“三器”融合樣板。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簽約引進科創類項目 10個。深入推進農業特色的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建設,積極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引導優秀創業項目落地楊凌,積極構建以科技人員、大學生、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業創新創業新格局。
11.加大創新人才引進培育。實施“后稷人才工程”,支持駐區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引進戰略科學家和國家級領軍人才,引進培育博士及以上高層次人才 100名。加大科技創新人才培育,新增一批陜西省領軍人才、創業人才、青年科技新星。促進科技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組建秦創原“三支隊伍”130個。推動全國骨干科技特派員(楊凌)培訓基地建設,面向旱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 4.6萬人次,新增楊凌農業技術職稱人數 1000人以上。
12.強化農業對外交流合作。全面落實中國-中亞西安峰會涉陜成果,推動中國-中亞旱區農業“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獲批建設。高水平建設上合組織農業基地,新建一批海外合作園區、示范推廣基地。提升上合組織現代農業研究院、實訓基地、國際聯合實驗室的支撐能力,開展國際農業科技交流、聯合研發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全年開展農業雙多邊重大交流活動 8場次。持續提升援外培訓水平,開展各類國際培訓 20期以上、培訓超過1萬人次。依托自貿片區、綜保區,加快建設國家(楊凌)農作物資源中轉隔離基地、跨境電商交易平臺、農產品大宗貿易平臺,推動農業領域國際貿易與產能合作提檔升級。
13.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擴大政務服務范圍,提升政策兌現和創業服務能力。完善社會誠信體系,推行行業分級分類監管,強化信用激勵約束,營造更優質的發展環境。尊重創新創業規律,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業氛圍,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營造重才愛才用才的社會環境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風尚。
(五)實施示范推廣提質擴面工程
發揮秦創原農業板塊示范帶動作用,建好用好“飛地”孵化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推廣“飛地創新、離岸孵化、回遷發展”發展模式。聚焦輻射帶動旱區現代農業發展,完善示范推廣體系,提升核心示范水平,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市區合作,以科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14.提升核心示范水平。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1123”工程,開展農作物良種“六良協同”、經濟林果“四改五提”、設施蔬菜“三改一提”、畜牧產業“五良配套”四大行動,加大以“棚掌柜”智慧云為代表的數字化、智慧化設施裝備的推廣應用,推進現代設施農業植物工廠、國家數字實施農業創新應用基地、楊凌旱作節水智慧農業示范園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建設國家級核心育種場 1家、省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 2家,全面提升楊凌特色現代農業示范水平。
15.完善示范推廣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大學、產業鏈、科特派、農業科技培訓、媒體、展會“六種示范推廣模式”,構建服務旱區農業產業發展的示范推廣“433”服務體系。對現有 350個示范推廣基地實施全面評估、分類管理、動態調整,國內優化提升農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 100個,新建海外農業科技園區2個。持續推進楊凌良種示范推廣“4455”計劃,加快良種、良技、良藝的示范與推廣。構建以市場化方式推進農業科技推廣的新機制,支持龍頭企業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發展產業鏈推廣企業不少于 10家,示范推廣面積達 1.2億畝,推廣效益達300億元以上。
16.深化農業科技市區合作。推動省級層面建立市區合作共建共促共享推進機制,協同開展農業關鍵技術攻關和農業新成果示范推廣,聯合爭取中省項目。持續跟蹤 48個已落地的市區合作項目,加快推進 47個合作項目落地落實,不斷拓展新的合作項目,聚力推動全省現代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以聯建新型特色現代農業綜合試驗示范區為抓手,進一步推動與各地市在產業創新領域的合作,全年布局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農業板塊試驗區 5個以上,共建農業創新平臺 10個以上。依托產業鏈推廣企業,構建“楊凌良種+綠色農化+農機農藝+訂單農業”的全過程農業產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水平。
來源:楊凌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