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傍晚,陜西漢中機場路一處修建于上世紀80年代、占地3500平方米的院落里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在私家車后備箱里賣咖啡的小哥、返鄉創業的畫者、彈吉他的歌手……各種新生代創業者吸引了市民來到這里打卡拍照。
時間回到一年前,對市民而言,這里是漢中西關機場的宿舍區。因為搬了新址,小院的夜晚漆黑、冷清,仿佛被這個城市慢慢遺忘。當時的小哥、畫者、歌手還忙碌于職場,或為夢想奔波于異地,這里對他們來說只存放著兒時放風箏的回憶,抑或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再度繁華看似是人氣回籠,實則是不同年代夢想的再度聚集——騰飛夢、創業夢、家國夢,這里也成為了漢中的新地標……
艱難起步 困境中開創新局
對絡繹不絕的游客而言,以西關機場宿舍區為背景打造的“西郊記憶”作為這個夏天漢中第一個文創產業孵化園變得炙手可熱。對許多民航人而言,“全國最后一個沒有圍界的機場”“全國僅存唯一的碎泥結石跑道”曾一度成為限制西關機場發展的標簽。因為這些先天性不足的條件限制,西關機場一直處于間斷性停航的尷尬局面。
怎樣突破困境,更快地實現“自我造血”和協同發展,是幾代漢中民航人的牽掛,同樣也是漢中機場幾屆黨委領導班子研究的重點課題。
2009年,陜西省委、省政府下發《陜西省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意見》,給正在迷茫中的漢中機場黨委領導班子指點了迷津。大家開始嘗試各種發展方案,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非航產業發展。2010年初,60多名員工在機場公司黨委的號召下,手拿從自家帶來的鐵鍬、鋤頭等勞動工具,在跑道北側修建庫房1萬多平方米。時任漢中機場黨委書記姬盈輝在聽取商戶意見后將其取名為“國旺源建材市場”,意在為國家興旺作出更多貢獻,它也成為漢中地區第一個大型建材市場。目前,該建材城建有2000余平方米的裝修裝飾家居一站式體驗館、1萬多平方米的倉儲庫房,產品品種達到100余類、3000余種,已成為當地人民裝修選材的第一站。經過多年持續發展,目前西關機場已經發展成為集汽車修理、酒店、家裝、駕駛培訓、政府辦公、文創產業孵化等于一體的產業中心。
接續奮斗 繪就非航新藍圖
柴長學是當時參與建造建材城的元老之一。他于1981年從部隊轉業到機場參加工作,從此老家甘肅武威從最親切的故鄉變為幾年回一次的地方。柴長學家就在西關機場,最近他經常帶著孫子孫女在“西郊記憶”游玩,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對他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在這里變成網紅基地后,他成為第一位義務講解員。談到“西郊記憶”,柴長學激動地說:“這里曾一度被廢棄,當時我也很著急。好的歷史應該與更多人分享,艱苦奮斗的民航精神也應該讓更多人銘記。”
同柴長學一樣激動的還有王甲,他是漢中機場西關機場租賃區的一名管理員,413畝空置土地租賃都由這個“80后”小伙兒負責。當他得知有專業團隊想把西關機場宿舍區打造成為文創產業孵化基地時,第一時間向機場公司匯報,同時盡自己最大努力為他們爭取政策支持和提供手續報批的相關資料。歷時3年,“西郊記憶”終于在這個夏天以嶄新的面貌免費向市民開放。
前不久,漢中市相關領導實地觀摩了漢中西郊記憶文化創意特色街區建設項目并指出,該項目盤活了閑置資產,通過摸排閑置資源、精準招商引資,讓“閑置資產”變“招商資源”;喚醒了歷史記憶,對建筑物修舊如舊,并配套漢中老照片展覽、飛機模型展示等,讓游客了解漢中,喚醒市民記憶,聚集商氣人氣;實現了以文促商,該區域“身在城市、鬧中取靜”,具備布局文化文創產業的天然優勢,政企雙方各自發揮了積極作用。
協同發展 迎來第一個十年
這個夏天,漢中西關機場搬遷將滿10年,帶著傳承民航精神、踐行“人民航空為人民”理念的歷史使命,在18公里外的漢中城固,漢中民航實現了新的跨越。10年來,在西部機場集團的正確領導下,在漢中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漢中城固機場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成績單:從開航之初的1家航空公司、1條航線、1個通航點、年旅客吞吐量3萬人次,到11家航空公司、16個通航點、年旅客吞吐量60萬人次……漢中機場開啟了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新篇章,記錄了漢中民航人勵精圖治、開拓創新的付出與收獲,見證了古老“天漢大地”的快速發展,更為“四個在漢中”建設貢獻了民航智慧與力量。
從廢棄斑駁的宿舍平房到游客絡繹不絕的熱門打卡地,從無人問津的閑置空地到商家、企業慕名而來投資的平臺,至此,轟鳴與喧囂已成為定格,“西郊記憶”鐫刻著時代的烙印,見證著往來的人群,探索出片區改造新路徑,也記錄了文創產業興起的浪花。
未來,漢中機場人將一如既往地支持“西郊記憶”發展,讓更多人通過這個區域觸摸漢中民航發展的歷史。從西關機場到“西郊記憶”,從漢中西關到漢中城固,站在即將迎來轉場通航10周年的新起點上,漢中機場人必將為漢中人民的創業夢、騰飛夢、家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中國民航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