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能源金貿區金灣科創區
【數說2023】
全年GDP增長7.9%;落地330個項目、總投資近2500億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970家、高新技術企業1756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224億元,分別是2022年的2.3倍、3.6倍和1.7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205%、28.8%;8條互聯互通道路通車;290項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實現了跨區域通辦……
堅守初心、聚力攻堅,全力推進秦創原總窗口建設和西安-咸陽一體化,這是西咸新區2023年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交出的“答卷”。
“三高三精” 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2023年,西咸新區堅定不移推進“三個年”活動和全市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呈現新氣象。
——穩增長、強招引,經濟發展高速。全年GDP增長7.9%,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項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落地匯川技術、西工鈦區域總部等330個項目。
——激活力、謀創新,產業發展高質。舉全區之力建好秦創原總窗口,全年新增科轉企業332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4970家、高新技術企業1756家、實現技術合同交易額224億元。
——拓功能、促轉型,聚力打造改革開放高地。投用西北首個RCEP企業服務中心,開通全省首條TIR貨運線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205%、28.8%;“一港模式”等30項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夯基礎、破難題,西咸一體化發展精進。地鐵16號線一期開通運行,阿房一路等8條互聯互通道路通車;290項政務服務高頻事項實現跨區域通辦。
——強規劃、優環境,城市建設愈發精致。全年建成市政道路60.5公里;新增城市綠地182萬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成為群眾生活“標配”。
——惠民生、強服務,幸福生活別樣精彩。新建改擴建學校19所,新增學位1.3萬個;省人民醫院西咸院區投用。全年新增城鎮就業18460人,農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7%、5.6%。
四個“攻堅” 當好改革創新排頭兵
2024年是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新十年、再出發”的起步之年。據介紹,西咸新區將以西安都市圈極核區為統領,全力推進秦創原總窗口建設和西安-咸陽一體化,承載試驗區綜合功能,形成“雙中心”示范效應。
——堅持西安-咸陽一體化立區初心,在打造西安都市圈核心功能區和重要增長極上聚力攻堅。年度實施總投資1542億元的52個一體化重點項目,加快建設11條互聯互通道路。全年新增“名校+”教育共同體8個以上、醫聯體2個以上。與咸陽跨區通辦事項增至400項。
——堅持科技創新第一動力,在推動總窗口裂變釋能和“雙中心”成型起勢上聚力攻堅。推動秦創原科技大市場、專利池一期建成運營,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318億元。
——堅持把“4+1”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在產業聚鏈成群和經濟量質齊升上聚力攻堅。做大做強“4+1”產業集群,全力打造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文旅體融合產業和都市農業,力爭先進制造業規模超過500億元,臨空經濟規模突破400億元,“五上”企業突破1740戶,民營經濟總量達到330億元。
——堅持創新城市發展方式主題,在發揮先行示范和提升城市能級上聚力攻堅。圍繞產城人深度融合,建好新軸線、昆明池、創新港等示范性單元。全面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不斷壯大清潔生產、節能環保、循環利用等新產業、新業態。
【關注焦點】
全年力爭“4+1”產業規模 突破1200億元
在當日新聞發布會現場,西咸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艾晨還向媒體介紹了西咸新區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高產業發展水平方面的相關情況和下一步打算。
據介紹,接下來,西咸新區繼續按照“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集群化承載、園區化推進”思路,加快推進“4+1”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謀篇布局做強產業競爭力,在“4+1”現代化產業體系基礎上,面向國家發展所需,緊扣產業創新所向,西咸新區已明確21個細分產業發展方向,并啟動編制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和產業倍增計劃,全年力爭“4+1”產業規模突破1200億元。
同時,西咸新區還將全面落實新一輪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探索“學科+產業”等新型創新模式,以科技成果轉化做活創新驅動力;進一步細化秦創原十大特色產業園區產業定位,優化空間布局,加大專業化、綜合性配套供給,以高水平園區建設做深產業承載力;狠抓重大項目達產達效,通過重大項目領導包抓機制,推動隆基二期、秦川高檔工業母機創新基地等項目全面投產,推動同力重工智能化升級等項目加快實施,以高標準項目建設做實產業支撐力;以“鏈主企業”為帶動,強化“鏈長制”工作機制,建立“小升規”培育長效機制,實施“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大工程,以高成長企業梯隊做大集團帶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強化土地要素、融資服務、人才配套、技術創新等要素保障,以高品質營商環境做優要素保障力,全力打造西部一流營商環境,為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