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西咸新區:為文物插上科技之翼數字“黑科技”煥新文化遺產

2024-05-15 14:01:00 作者:孫金龍 通訊員 雷鳴

5月17日至19日,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將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舉行。作為活動主會場舉辦地,秦漢館突破文物展示的固有模式,通過數字化技術,以多媒體互動豐富觀展體驗。

“為全面綜合呈現秦漢文明的大概念,我們在展覽的各個單元都設計了多媒體互動裝置,實現了對展覽具體內容的延伸。”策展人彭文表示,將實驗性很強的數字化裝置應用于博物館基本陳列的主線,以數字化圖像來助推各個展覽板塊對主題內容的釋讀,打開了從“小展品”到“大歷史”的全新解析和觀賞視角,張弛有度地引導觀眾的觀展節奏,將秦漢文明龐大的主題闡釋得生動、形象且具體。

陜西歷史底蘊深厚,作為“四大歷史古都”之一的西安更是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據了解,僅西咸新區范圍內,就已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80余處,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處54個點。如何呵護和利用好這些海量且獨一無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西咸新區為文物活化與文化傳承插上了科技之翼,在文物發掘、保護、展示、傳承的全過程,都實現了數字賦能。

文物發掘數字化 讓考古有了新路徑

位于灃東新城的太平遺址,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就采用了田野數字化管理系統,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為迅速、準確、科學地公布考古成果提供了技術保障。

考古團隊還與灃東新城文物局聯手,以考古發掘工作中采集的三維數據為基礎,集合多元數據融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體驗交互技術等多種手段,在考古營地開發了太平遺址3D全息沉浸式體驗展示,使考古發掘出土的各種遺跡現象得以重現,讓遺址在虛擬空間中全面“復活”,賦予觀者身臨其境的體驗,也為進一步探討、分析田野考古的種種環節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同樣在空港新城,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前,考古人員在進行大范圍勘探時共發現各類文化遺跡6000余處,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這些記憶也都被悉心地“存放”在數字博物館中,或許將來世界各地的旅客在候機時就可以領略這片土地的厚重”。

遺產保護數字化 讓文物形象更鮮活

事實上,通過數字化打造,讓文物“活”起來,西咸新區最有“發言權”的當屬秦漢新城。

現藏于茂陵博物館的西漢鎏金銅馬,是一件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國寶級文物。西咸新區秦漢新城新絲路數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抓取文物特征并結合其背后的故事,將其設計為戰馬數字卡通形象——“大絲馬”。“這個的命名取用了絲綢之路的‘絲’字,寓意‘大絲馬’是‘一帶一路’上的漢文化傳播者。”企業負責人田琳表示。

漢景帝陽陵出土的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也擁有自己的數字形象。技術人員使用數字采集方式制作數字檔案,采用3D建模技術還原文物樣貌,借助動作捕捉、渲染等技術,讓觀眾得以欣賞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仕女風姿,感受“文化+科技”帶來的全新體驗。

通過數字化,博物館可以將珍貴文物在數字平臺上進行全面展示,將埋藏在地下的千年“寶貝”栩栩如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實現文物的保護和傳承。

“我們與多家文博機構開展文物采集、博物館數字化改造和文創合作,采集文物1萬余件,利用數字技術還原、解析并建成歷史文化數據資源庫——秦漢歷史文化資源云。”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管委會副主任王戰武表示,借助數字化技術,游客不但可以看到珍貴的文物,還能詳細了解背后的歷史故事,感受文旅融合的魅力。

文博教育數字化 讓歷史文化火起來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將設置“博物彌新·2024國際博物館日數字文化體驗區”。體驗區由陜西省文物局聯合空港新城企業陜西絲路創想品牌文化科技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展區以虛擬數字人多維科技應用為依托,首發搭載基于多維度文化資源數據庫訓練的文博領域語言模型,借助AI智慧能力深度服務于公共文化教育。屆時,“服務”了一年的陜西文物智慧推薦官“周知禮”“秦威武”“漢英俊”和“唐美麗”將“現身”現場互動體驗區。

過去一年里,這四位虛擬數字人以陜西歷史文化為主題,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基于文博領域多維度文化資源數據庫訓練的大語言模型的智慧能力,實時互動、虛擬交互,以志愿者身份為觀眾提供講解、導覽、咨詢等多種服務。他們曾在第十屆西部文博會和第七屆絲博會期間備受關注,引來現場觀眾頻頻互動。

“此次國際博物館日,我們還將亮相基于文博行業服務的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化全平臺大型3D實時圖形引擎、國內首創的實物隱形3D水印技術,結合AR技術、裸眼3D技術展示多項科技與文化深度融合的應用產品。”絲路創想總經理郭沛琿表示,公司致力于以科技喚醒中國傳統文化,多年來服務于陜西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陜西歷史博物館等文化機構,“以數字科技的表現手段,用更有互動性與體驗感的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在西咸新區,越來越多文物通過技術與模式創新從歷史中“復活”,并逐步形成“文物+科技+內容+消費”的文創產業鏈。

秦漢新絲路數字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研發人員通過科技手段讓古畫可游、漢風可觸;入區企業利用秦漢渲染云技術和秦漢歷史文化資源云打造的《玎珰開講》已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利用“互聯網+文物”教育平臺,陸續推出《最古老的茶葉》《蔡倫造紙》等一系列故事化、沉浸式的文化體驗產品……

通過數字化打造,博物館文物正突破時空限制“動”起來,“活”起來,火起來,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更多元的展示路徑、更廣闊的傳播空間,讓文化傳承更加生動與鮮活。

來源:第e眼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