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亚洲精品菠萝久久久久久久_欧美jiizzhd精品欧美_h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网站

1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去年少賺50億僅4家凈利潤正增長

2024-04-11 16:08:27

20240411104031070-49-1d8f2.jpg

理財公司規模增長分化,招銀理財第一,建信理財連年回落,同時股份行正在趕超國有行。

銀行年報披露正在進行中。截至4月10日,已有15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績隨著A股上市銀行的年報得以披露,理財公司最新產品管理規模和凈利潤也相繼出爐。

從產品管理規模來看,招銀理財雖然規模最大,去年達到2.55萬億元,但相較于上年末下降了4.49%;四大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均出現了回落,其中曾在2021年規模達到2.19萬億元的建信理財連續兩年回落。

據統計,除民生理財外的14家理財子公司去年凈利潤共達到207.67億元,同比上年末少賺了52.66億元,下降幅度達到20.23%。若加上在2022年年中才成立的民生理財凈利潤,15家理財子公司去年共賺219.19億元,也少于2022年其他14家理財子公司凈利潤之和。

其中,農銀理財2023年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54.67%,建信理財同比下降53.42%,興銀理財同比下降了17%。就連最能盈利的招銀理財也同比下降了11.22%,但招銀理財仍是唯一凈利潤保持在30億元以上的理財公司。

信銀理財的凈利潤則在2023年增長10.11%至22.55億元,位次由上年的第五晉升至第三。

市場復蘇趨勢下,不同類型理財機構“回血”速度分化。股份行理財公司似乎比國有銀行理財公司更早掌握“訣竅”。在過去一年時間里,股份行理財公司大力拓展行外代銷渠道,減免各類手續費也成慣用技巧,一定程度上助力公司管理的產品規模上行。而一向求穩的四大國有銀行理財子產品規模卻在下滑。

不進即是退,銀行理財市場格局發生改變。曾經領跑市場的四大國有銀行理財公司如今在規模上不敵部分股份制銀行。有業內人士直言,市場就是很殘酷,而產品收益是理財公司最終的體面。

規模增長分化:招銀理財第一建信理財連年回落

在15家理財公司中,披露了2023年末理財公司口徑產品管理規模的有12家。其中,產品管理規模蟬聯前兩名的是招銀理財和興銀理財,分別達到2.55萬億元和2.26萬億元。其中,招銀理財雖然規模最大,但相較于上年末下降了4.99%;興銀理財規模則較上年末增長8.13%。

值得注意的是,信銀理財雖然并未披露銀行理財公司口徑的產品管理規模數據,但在 中信銀行 年報中披露了銀行口徑的理財產品規模約為1.73萬億元,同比上升9.60%。在資管新規落地后,銀行理財發行新產品均通過理財子公司完成,存續產品也均已遷移至理財子公司承接,因此銀行口徑的理財產品規模中以信銀理財的產品為主。

而根據 招商證券 的調研數據顯示,信銀理財公司口徑的產品規模在去年底已達到1.7萬億元以上。這意味著信銀理財在去年末新晉為銀行理財公司規模的季軍。

原本位列在前的四大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的產品規模卻均出現了回落。

其中,曾在2021年規模達到2.19萬億元的建信理財連續兩年回落。2023年末,建信理財產品規模已降至1.5萬億元,同比降幅超20%。這家曾經的四大國有銀行理財之首的公司,如今規模已低于其他三大國有銀行理財公司。

其他三大國有銀行理財公司中,中銀理財規模下降7.33%至1.63萬億元,工銀理財下降8.78%至1.61萬億元,農銀理財下降10.61%至1.59萬億元。

作為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的交銀理財,平安理財、光大理財兩家股份制理財公司,以及青銀理財的產品規模均有所上升。其中,光大理財產品管理規模達到了1.31萬億元,同比上漲10.75%,平安理財規模上漲14.42%至1.31萬億元,交銀理財規模上升13.45%至1.23萬億元,青銀理財規模上升3.64%至0.21萬億元。而在2022年年中才成立的民生理財規模則達到了0.87萬億元。

此外,從凈利潤來看,最能掙錢理財公司的“排位賽”名次也相較2022年有所變化。在14家理財公司中,最能盈利的仍是招銀理財,其凈利潤雖然同比下降了11.22%,但仍是唯一凈利潤保持在30億元以上的理財公司。

在2022年另外兩家超過30億元的分別是農銀理財和興銀理財。其中,興銀理財2023年的凈利潤同比下降了17%達到25.82億元,位次從2022年的第三上升到第二。而農銀理財則較2022年下降了54.67%至15.97億元,位次也從2022年的第二名下降到第七名。

同時,建信理財在2023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3.42%至13.23億元,排名由2022年的第四位降至第九位;2022年位列第五位的信銀理財則在2023年增長10.11%至22.55億元,位次晉升至第三。

為搶客戶又降費又拓渠道去年僅4家理財公司凈利潤正增長

去年,多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出現了規模上升但凈利潤下降的走勢。如興銀理財規模上升了8.13%,凈利潤則下降了17%;光大理財規模上漲10.75%,凈利潤下降6.12%;平安理財的規模上漲了13.48%,凈利潤與去年基本持平。

與此同時,2023年13家銀行理財公司凈利潤增速普遍下滑。2022年13家銀行理財公司凈利潤增速在30%以上的有3家,分別為農銀理財、建信理財和工銀理財;但2023年仍能保持凈利潤正增長的僅有4家,即工銀理財、交銀理財、信銀理財和平安理財。

“除了規模之外,去年理財公司為了搶占客戶,不斷推出降費率活動、擴大代銷渠道等,都會增加其營業成本?!苯鹑谡哔Y深專家周毅欽稱,盡管從今年看銀行理財公司凈利潤增速欠佳,但利好長遠發展。

“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規模能夠持續上漲,大力拓展代銷渠道是重要原因之一。”有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人士透露,近年來其所在的理財公司加大力度渠道拓展,帶動了規模的持續上漲。

各銀行披露的數據亦有跡可循。 交通銀行 年報中披露,交銀理財去年拓展行外代銷,報告期末行外代銷產品余額 6625.36 億元,占比 53.80%。而這一占比在2022年時僅為33.47%。2023年其產品規模上升了12.84%。

興業銀行 亦披露,興銀理財通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中小銀行等行外渠道銷售理財保有規模達到8695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70.32%。 平安銀行 則表示,2023年末,平安理財已與超40 家同業銀行合作開展代銷業務,代銷余額超3400億元。

“理財公司如若不大力發展行外代銷,其自身發展的天花板為母行,其在理財行業的地位很難超越母行在銀行業的地位?!闭猩套C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指出,從基金公司的發展歷程來看,部分基金公司因其市場化程度高,擺脫了對股東的依賴,在基金公司排名顯著超越了股東 券商 在券商行業的地位。

此外,去年多家銀行持續進行費率優惠,“悶頭搶客戶”成為常態。一位理財公司人士稱,推出更多好的產品、減費讓利,都是目前各家銀行理財公司吸引投資者的重要手段。

根據 國信證券 的統計,2023年多家理財公司宣布下調固定投資管理費、銷售服務費、銷售手續費率等,以價換量,通過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來維持自身業務規模,但也進一步加大了盈利壓力。過去理財子公司的單位產品中收估計40個基點到50個基點,當前相關產品只有20個基點到30個基點。

理財存款化依然嚴重拼“穩健”更要拼“收益”

銀行理財公司正在面臨市場嚴峻考驗。去年,基金規模首次超越了銀行理財公司。這讓銀行理財幡然醒悟,如果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低、穩定性不足,投資者便會另選基金產品。

面對市場波動,更加注重穩定性,導致了銀行理財出現了存款化趨勢。

在14家理財公司中,目前僅有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披露了具體理財產品底層資產的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末,工銀理財和建信理財產品直接和間接投資在“現金、存款即買入返售”的資產占比分別為42.4%和58.73%,分別較上年末上升了9.3個百分點和17.09個百分點。

這也與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數據顯示趨于一致。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從上半年的23.7%提升至26.7%,相較2022年年末增長9.2個百分點,相較2021年年末增長15.3個百分點,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同期,對債券、權益類資產、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相較2021年分別下降9.2、0.4和1.9個百分點。

周毅欽亦表示,銀行理財存款化有助于降低產品風險,提高產品持有體驗。隨著存款利率的持續走低,銀行理財的收益率也會隨之下降。如果理財公司過于依賴存款類資產,銀行理財產品的競爭力亦將隨之下降。

“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最核心的訴求就是賺錢,如果收益不盡如人意,客戶就會出走,直接影響理財規模。”周毅欽表示,而從總體來看,國有行理財公司的收益率普遍弱于股份行理財公司,這也是股份行理財公司能夠后來者居上的另一重要原因。

事實上,理財收益要穩中求進,而在真凈值化時代,理財收益將完全取決于投資收益。這也考驗著銀行理財公司的轉型能力與投研能力。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亦指出,當前風險資產價格處于歷史底部位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挖掘高收益投資機會,發展“固收+”產品體系,逐步向權益類延伸,左側布局包括權益、轉債、REITs等風險資產,提高投資水平和理財業務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滿足中高風險客戶的配置需求。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理財資金與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對接,發揮理財資金服務實體功能。

 來源:新京報網

責任編輯:樊銳祥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