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滔滔,一路向東奔涌,嵕山巍峨,訴說著歲月滄桑。在這八百里秦川的腹地,坐落著陜西省咸陽市,這座擁有兩千多年建城史的古都,與西安并肩而立,共同承載著千年的輝煌與榮耀。
與國內很多老工業基地一樣,咸陽市近年來也面臨著產業結構如何“吐故納新”的課題。籌謀轉型之際,咸陽將目光轉向了“老大哥”西安市,那里云集著陜西省乃至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科教資源。借助西咸一體化契機,咸陽市與西安市開啟了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的“碰撞”與合作。
2023年9月建成通車的咸陽渭河高新大橋,是連通渭河南北兩岸、西咸之間的第五座大橋,也是兩個城市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標志之一。(受訪者供圖)
通過攜手演繹科技領域的“雙城記”,咸陽市短短幾年間便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培養了一批精通科技合作的“紅娘”,喚醒了眾多沉睡于實驗室的珍貴技術成果,孕育了一批小而精的科技型企業。尤為重要的是,咸陽市成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政府引導下的市場行為,通過“科技招商”為產業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為這座古老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四支隊伍”促科技成果轉化
在位于咸陽市秦都區的陜西中科啟航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內,負責人劉雄飛正熱情洋溢地與合作伙伴洽談新訂單。談起公司的發展,他眼中閃爍著自豪的光芒。“我們將慣性導航技術成功應用于風力發電機,有效解決了風電行業的痛點問題,憑借這一技術,我們的公司在市場上占據了領先地位。”劉雄飛說。
五年來,中科啟航在咸陽的沃土上茁壯成長,產值從最初的2700萬元速增至2億元,榮獲了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的殊榮,而這僅僅是咸陽市科技創新浪潮中的一朵浪花。目前,咸陽市已擁有596家高新技術企業和112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這兩項數據均高居陜西省前列,彰顯著這座城市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勃勃生機。
城市創新活力持續迸發,離不開咸陽市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深耕細作。陜西省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啟動建設,為咸陽市注入了強大的創新動力。作為陜西省唯一被賦予打造秦創原科技成果轉化先行區使命的地級市,咸陽市肩負著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的重任。而打造以科技大使為核心的“四支隊伍”,則成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舉措。
咸陽市科技局局長楊沖鋒表示,咸陽市的企業在發展中渴望著技術與人才的支持,而陜西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則擁有豐富的科技成果資源。然而,缺乏轉化平臺和資金支持的困境讓許多優秀的科技成果難以走出實驗室。為此,咸陽市精心搭建了“四支隊伍”,包括“科技顧問”“科技大使”“科技經紀人”和“科技特派員”,共同構建起從高校院所到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橋梁。
“‘四支隊伍’中,“科技顧問”由55位院士組成,主要為咸陽市的產業發展提供把舵定向作用;而“科技大使”“科技經紀人”和“科技特派員”則能夠建立從高校院所到企業的轉化鏈條,可以實現優質科研項目的篩選、匹配、推介,讓‘藏在深閨無人知’的創新成果走出圍墻、走向市場,同時也有效解決了咸陽市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的‘營養不足’難題。”楊沖鋒說。
在見到西安工業大學成果與技術轉移中心主任李高宏時,他正和咸陽市派來與他對接的科技經紀人一起為下一場項目路演做準備。身為“科技大使”的李高宏,雖然比以往更加忙碌,但他坦言自己樂在其中。“我從事了多年的科研成果轉化工作,擔任‘科技大使’是一份全新的體驗。咸陽市編起了一張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網,在政府的牽頭下,盤活‘政金產學研’各方資源,把科研活動變成有組織的市場行為,實現了資源精準配置和多方共贏。”李高宏說。
四支隊伍的核心在于“科技大使”,他們相當于分布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探頭”,為咸陽市更加精準地引進和吸收高校的科技創新資源牽線搭橋。“‘科技大使’身處學術與科研的前沿,能夠敏銳捕捉著科技創新的每一個新動態、新趨勢。他們憑借豐富的專業背景和深厚的人脈資源,能夠精準對接咸陽市的產業需求,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與地方的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推動成果轉化和應用。”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征說。
“投行思維”結碩果
今年31歲的阮瀟瀟經常背著電腦與資料,步履匆匆地穿梭于各大高校與企業之間。作為咸陽市精心選拔的20多名專職“科技經紀人”之一,她將大部分時間投入到項目跟進中,致力于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阮瀟瀟擁有材料類專業背景,對科技創新領域充滿好奇心,對于這份工作她也是滿懷熱情:“在‘科技大使’的協助下,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并進行前期評估。對于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項目,我們會組織企業與投資機構進行深度對接,并全程跟蹤項目的落地實施,確保每一個優質項目都能成功落地。”憑借過硬的專業素養,阮瀟瀟還受聘于一位高校老師,擔任其創業顧問。
這支平均年齡僅32歲的“科技經紀人”隊伍,展現了咸陽市充滿活力的創新面貌。他們對西安高校的科研儲備項目和各縣市企業的需求了如指掌。為了激發隊伍的積極性,咸陽市專門設立了秦創原(咸陽)創新促進中心,并進行國企化運作,對科技經紀人實行績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同時對優秀“科技大使”進行資金獎勵,力求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增添更多的市場化元素。
秦創原(咸陽)創新促進中心負責人習斌說,在陜西這樣的科技大省中,招商引資的“投行思維”顯得尤為重要。咸陽市正是以這種思維為導向,積極開展“科技招商”,實現從過去主要招引大中型企業向孵化中小型科技企業的轉變。在產業化階段,咸陽市可以提供場地、資金、市場乃至應用場景等全方位支持,通過“投早”“投小”策略,培育一批高質量企業。
在“四支隊伍”的強力推動下,落戶咸陽的企業含金量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咸陽市已通過“四支隊伍”成功挖掘高校科研成果627項,解決企業技術需求81個,簽訂技術合同金額超過3900萬元。同時,吸引了包括西安交大“新型有機液體儲氫材料”、西北工業大學“有機高分子材料中試基地”等在內的183個優質項目在咸陽落地轉化,并成立相應的公司主體,總投資額超過27.88億元。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展示了咸陽市在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咸陽市科技局副局長程婕認為,通過精準的項目招引,咸陽市能夠有針對性地對產業布局進行優化,實現補鏈強鏈,真正發揮科技創新在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立中的核心作用。這一舉措有效破解了城市發展中“經濟、科技”兩張皮的問題,推動了經濟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從“虹吸”到“引流”
從西安鐘樓出發,向西北而行,驅車30公里便抵達咸陽地界。跨越渭河時,一座雙塔相對、斜拉而立的大橋映入眼簾,大氣優美的橋體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渭河中,引得過往行人時時拍照留影。
“這是2023年9月建成通車的咸陽渭河高新大橋,是連通渭河南北兩岸、西咸之間的第五座大橋,也是兩個城市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的標志之一。”咸陽市交通運輸局總工程師李戰平介紹道。
身為咸陽市的“科技大使”,西安交通大學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陽對這座橋情有獨鐘。他表示:“這座橋不僅是咸陽高新區與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之間的交通樞紐,更是連接咸陽市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的橋梁。如今西安交通大學的老師們更愿意跨越這座橋,來到咸陽探討合作項目,共同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
步入秦創原(咸陽)創新促進中心的一樓大廳,映入眼簾的便是轉化落地成功的多個項目展板,其中的明星項目當屬西安交通大學所研發的“新型有機液體儲氫材料”項目,該項目以其獨特的創新性和實用性在眾多項目中脫穎而出。
科技經紀人田博談及項目落地過程時,言語間充盈著滿滿的成就感。他介紹道,該項目研發一期已成功完成首輪融資1000萬元,市場估值高達6億元,顯示出其巨大的發展潛力。目前二期產業化項目落戶于咸陽市彬州市,廠房建設正在穩步推進中,預計將在2024年5月份正式投產,這一項目的落地將為彬州市的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高陽擔任科技大使兩年以來,已促成十幾個項目落戶咸陽,包括無人機技術、視覺感知攝像技術等。“得益于科技大使和科技經紀人的撮合,學校與咸陽的聯系日益密切,正在合作建設交大創新港渭河北岸轉孵區,作為專門的轉孵化中心,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與西安這樣的經濟強市毗鄰,咸陽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虹吸”效應的考驗。然而,楊沖鋒卻持有獨到的觀點。他認為,通過近年來的實踐,咸陽其實更多地發揮了從西安“引流”的積極作用。得益于其便利的交通網絡、豐富的土地儲備以及對科技型企業的大力支持,咸陽逐漸蛻變成為一個理想的成果轉化和產業承接基地。
為了進一步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協同發展,咸陽與西安圍繞新型電子顯示、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醫藥、新材料等共有產業鏈展開深度合作。雙方聯合編制了產業鏈提升圖譜、龍頭企業分布地圖以及產業鏈招商地圖,旨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產業的互補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西電智慧產業園、隆基樂葉光伏、法士特智能制動等一批重點項目成功落地咸陽,與西安的重點產業形成了緊密的互動和協同效應。這些舉措不僅為咸陽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推動了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的進程。
觀念一變天地寬。如今,西安與咸陽這兩座千年古都早已實現了深度的交融與共生,彼此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書寫著一體化發展的輝煌篇章。據統計,有近20萬人日常在兩座城市間穿梭,他們選擇“生活在此城、工作在彼城”,享受著雙城生活的便利與豐富。
隨著西咸一體化的持續推進,咸陽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多個領域都享受到了一體化帶來的紅利。兩座城市在發展中相互支持、相互補充,形成了抱團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的強勁勢頭,為咸陽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咸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邁向更加繁榮、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