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病了需要吃藥,土壤“病”了也需要“醫生”開藥方。身為環境科學博士的沈鋒,是陜西省楊凌錦華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被業內人士稱為“土醫生”。“土醫生”談到企業發展,由衷點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費優惠政策對企業的支持。
近年來,楊凌錦華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通過開展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修復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改良、鹽漬化糧田土壤改良修復及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成功將一塊塊鹽堿地、受污染農田、撂荒地變成了“金糧倉”。“我們是一家專注生態環境調查與修復技術研發的高新技術企業。近年來國家稅費優惠政策不斷加力,加快了我們中小型技術服務型企業科技創新的步伐。”沈鋒說。
養好“金土地”,才能端穩“金飯碗”。憑借精湛的“醫術”,沈鋒和團隊的足跡遍布全國11個省區市,牽頭設立陜西西瑞環境損害司法鑒定中心,發起成立“楊凌土壤改良與修復技術產業聯盟”,吸納環境修復產業上、中、下游60余家企業,在寶雞、楊凌、西咸新區等地建成5個研發示范基地。多項核心技術運用到生態修復項目中,顯著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
在沈鋒看來,技術服務型企業要實現發展目標,最關鍵的是要注重研發,掌握核心技術。面對持續的研發投入,沈鋒的底氣來自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給予的稅費優惠為我們研發投入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沈鋒拿出公司的“減稅賬本”,2018年至今技術研發投入350.18萬元,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70.44萬元,減免企業所得稅99.13萬元,享受增值稅及其他稅收優惠17.57萬元。
“研發投入越多,享受的優惠越多,公司發展就越快。”沈鋒介紹說,在稅費優惠政策的支持下,錦華生態在楊凌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擁有國際先進儀器設備的土壤檢測與研發實驗室、土壤改良與修復創新中心,累計承擔和參與7個省部級研究項目,取得科研專利10余項。在稅務干部輔導幫助下,錦華生態還通過“稅銀貸”累計獲得300余萬元的貸款,有效解決了企業融資難題。
錦華生態所在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也是農業特色鮮明的自貿片區和綜合保稅區。國家稅務總局楊凌示范區稅務局聚焦楊凌示范區打造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和發展現代農業“國家隊”的定位,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全事項、場景化精準推送稅費優惠政策,創新打造“洋洋說稅”網絡課堂、“10分鐘辦稅圈”等,為納稅人繳費人減環節、減資料、減時間、減成本。
“我們堅決扛牢責任,把稅收紅利的‘肥’施到企業發展的‘根’上,讓企業成長有韌勁、發展有后勁。”楊凌示范區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健說。
來源:中國稅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