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網絡短劇《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成為2024影視劇圈的開春爆款。這部共有八十二集、每集時長一分鐘左右的網絡短劇一經上線就在抖音、微信小程序、B站等社交媒體上吸引了大量的追劇對象。不少人為其“上頭”,紛紛花錢購買追劇。短劇收入實現破億。(3月1日 澎湃新聞)
《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短劇的爆火不是個例,也不是偶然。從去年起,短劇市場就一路狂飆,呈現出井噴式增長。《2023短劇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短劇市場規模已經達到373.9億。另有數據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已經超過10億,其中就有一半以上的短視頻用戶接觸過微短劇,可見網絡短劇早已進入人們的生活當中。不少網友在看網絡短劇時表示“太上頭了”“一刷就停不下來”“好土好愛看”......
網絡短劇為何如此爆火?從制作上來看,相較于電影、電視劇,網絡短劇的創作門檻低,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資金,這吸引各類短劇創作者進行嘗試和發揮。在去年,網絡短劇《贅婿無雙》成為短劇圈內的流量神話。這部制作成本不超過50萬的網絡短劇上線8天,收入就高達1億元,被夸張概括為“7天拍完,8天億元,10天財富自由”。網絡短劇的創作被人稱為“新晉造富神話”,不少短劇創作者在看到網絡短劇市場的發展前景與紅利后,紛紛加入網絡短劇創作的行列之中。網絡短劇市場十分火熱,各種網絡短劇如雨后春筍一般。
網絡短劇又為何如此令人上頭?由于現代生活習慣和工作方式的轉變,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碎片化時間不斷增多。網絡短劇以體量小、節奏快、時長短的特點,極大滿足了當代網民消遣娛樂的上網需求,平時吃個飯、坐個地鐵的功夫就能看上幾集,十分符合當下人們碎片化的娛樂方式。同時,網絡短劇的劇情設計也十分吸引人,在幾分鐘的劇情中融入各種爽文套路,反轉多,節奏快,給人一種不拖沓又直接的“爽”感。
當然,也應看到,網絡短劇市場良莠不齊,網絡短劇的發展也飽受爭議。許多網絡短劇存在著劇情低俗老套,同質化現象嚴重,內容缺乏深度,演員演技水平低等問題,容易給網友留下粗制濫造的刻板印象,不利于網絡短劇產業的發展,導致網絡短劇面臨著傳播困境。
不過,仍有一些短劇憑借著精良的制作、深刻的立意成為短劇爆品。去年九月,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網絡上爆火。這部短劇以海外流失文物為主題,講述了文物逃出大英博物館并努力尋求歸家之路的故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情感共鳴。在網絡短劇流行的今天,《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走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網絡短視頻領域的創作與傳播實踐,是網絡短劇出圈的優秀案例。從《逃出大英博物館》看網絡短劇如何出圈,對網絡短劇的創作與發展具有借鑒作用和積極意義。
網絡短劇是一種正在興起的事物,要實現網絡短劇的高質量發展,推出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網絡短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妨多給予網絡短劇支持與鼓勵。同時,網絡短劇的爆火,也值得我們做出相應思考。如何不被網絡短劇裹挾,防止“一刷就上頭”“一刷就停不下來”,還需要靠自己的定力。
(來源:紅網)